发布时间:2019年3月8日 已帮助: 882 人 来源:北京京翰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啸的成语推荐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鹿篱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龙吟虎啸
中文发音:lóngyínhǔxiào。
成语解释:吟:鸣、叫;啸:兽类长声吼叫。像龙一样长鸣;像虎一样咆哮。原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现多比喻吟诵的声音抑扬顿挫。也用以形容响声洪大;气势盛大。
成语出处: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成语造句:龙吟虎啸,鹤唳莺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指响声很大
山崩海啸
中文发音:shānbēnghǎixiào。
成语解释: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成语出处: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成语造句:茅盾《为亲人们》:“神往于山崩海啸,绚烂辉煌,而对于朴素平易不感兴趣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虎啸风生
中文发音:hǔxiàofēngshēng。
成语解释: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成语出处:《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
成语造句: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成语使用:作宾语;指大展宏图
啸傲风月
中文发音:xiàoàofēngyuè。
成语解释: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成语出处:茅盾《夜读偶记》五:“他们都是些逃避现实的无病呻吟的梦想家,或者是啸傲风月的隐士。”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啸侣命俦
中文发音:xiāolǚmìngchóu。
成语解释:指召唤同伴。
成语出处:三国魏嵇康《赠史秀才入军》诗:“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呼朋引类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海啸山崩
中文发音:hǎixiàoshānbēng。
成语解释: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成语造句:冯夷为虐,海啸山崩,毒龙战野,其目千灯。(清黄宗羲《大方伯马公救菑颂》)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形容来势凶猛
龙腾虎啸
中文发音:lóngténghǔxiào。
成语解释:声势壮盛貌。
成语出处:明-陈子龙《望下邳作七言古》:“龙腾虎啸势莫当,谁知芒肠云飞扬?”
成语造句: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旌旗招展,围场横开,龙腾虎啸,不足比其雄。”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气势
啸聚山林
中文发音:xiàojùshānlín。
成语解释: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成语造句:〖示例〗那李乐亦是啸聚山林之贼,今不得已而召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山呼海啸
中文发音:shānhūhǎixiào。
成语解释: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相关成语推荐:
山吟泽唱
中文发音:shānyínzéchàng。
龙骧虎啸
中文发音:lóngxiānghǔxiào。
成语解释:喻气概威武。
成语出处:清-汉血愁予《崖山哀-胡闹》:“忽必烈坐宝帐龙骧虎啸,占住了燕京城铁裹铜包。”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气势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鹿篱小编为您整理啸的成语推荐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