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8月28日 已帮助: 926 人 来源:常州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戈的成语推荐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拳皇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投袂荷戈
中文发音:tóumèihègē。
成语解释:振起衣袖,拿起武器。表示为国效命。
成语出处:《梁书元帝纪》:“幕府据有上流,实惟分陕,投袂荷戈,志在毕命。”
成语造句:〖示例〗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丞相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国祚中兴,群生遂性。★《周书于谨传》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枕戈尝胆
中文发音:zhěngēchángdǎn。
成语解释: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初明《劝进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
成语造句:今日之事,正当枕戈尝胆,内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国强,则二帝不俟迎请而自归。★元-脱脱《宋史-李纲传》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投袂援戈
中文发音:tóumèiyuángē。
成语解释:表示为国效命。同“投袂荷戈”。
成语出处:《梁书武帝纪》:“独夫丑纵,方煽京邑。投袂援戈,克弭多难。”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解甲投戈
中文发音:jiějiǎtóugē。
成语解释: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成语出处: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成语造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
成语使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再战斗
弃甲投戈
中文发音:qìjiǎtóugē。
成语解释: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成语出处:彭芬《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谕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倒戈卸甲
中文发音:dǎogēxièjiǎ。
成语解释: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成语出处:《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成语造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认输投降
偃武息戈
中文发音:yǎnwǔxīgē。
成语解释: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成语出处:《后汉书-公孙述传》:“嚣(隗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前徒倒戈
中文发音:qiántúdǎogē。
成语解释: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成语出处:《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成语造句:郭沫若《屈原研究》:“当兵的结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剧,便是俘虏兵掉头,或奴隶叛变。”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反戈一击
中文发音:fǎngēyījī。
成语解释: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成语造句: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鲁迅《坟写在〈坟〉后面》)
成语使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枕戈待旦
中文发音:zhěngēdàidàn。
成语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成语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成语造句: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鲁迅《准风月谈冲》)
成语辨析:~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
以上就是拳皇小编为您整理戈的成语推荐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