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3月9日 已帮助: 915 人 来源:咸阳秦学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关于惧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艳骨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则以惧
中文发音:yīzéyǐxǐ,yīzéyǐjù。
成语解释: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成语造句:毛泽东《致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议会》:“他们在这一形势面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成语使用:作分句;指喜忧参半
诚惶诚惧
中文发音:chénghuángchéngjù。
成语解释:诚:确实;惶:害怕;惧:畏惧。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3卷:“真君事迹三卷,谨随表上进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带有幽默或讽刺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临危不惧
中文发音:línwēibùjù。
成语解释: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
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成语造句: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成语辨析:~和“无所畏惧”都有不害怕的意思。但~强调的是在危急关头不怕;“无所畏惧”强调的是什么也不怕。
勇者不惧
中文发音:yǒngzhěbùjù。
成语解释: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指有胆识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了无惧色
中文发音:liǎowūjǔsè。
成语解释:惧:害怕;色:神色。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戚颜色不变,了无惧色。”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临事而惧
中文发音:línshìérjù。
成语解释: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成语造句: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指遇事谨慎戒惧
临难不惧
中文发音:línnànbùjǔ。
成语解释: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成语造句:世之议公者才气各有高卑,然皆以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宋苏轼《孔北海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临危不惧
栗栗危惧
中文发音:lìlìwēijù。
成语解释: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尚书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成语造句:夫以我一人所遭之无依著若此。而带累妻子,举世行乎栗栗危惧之涂,吾能无缺然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害怕
无所畏惧
中文发音:wúsuǒwèijù。
成语解释: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成语出处:《魏书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成语造句:严文井《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序言》:“一个无所畏惧的巨人,精神百倍地向着未来迈开了大步。”
成语辨析:~和“浑身是胆”都有胆大不害怕的意思。但~偏重于不怕;一般用于书面语;“浑身是胆”偏重于胆大;一般用于口语。
甄心动惧
中文发音:zhēnxīndòngjù。
成语解释:敬慎而保持警惕。
成语出处:《逸周书-道法》:“甄心动惧日顷。”
成语造句:《文献通考-经籍五》:“独顷公有赂王请命之事,其谥又为甄心动惧之名,如汉诸侯王必其尝以罪谪,然后加以此谥,以是意其必有弃贤用佞之失。”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以上就是艳骨小编为您整理关于惧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