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3月17日 已帮助: 769 人 来源:台州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描写讽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景行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借古讽今
中文发音:jiègǔfěngjīn。
成语解释: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成语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成语造句:(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2)由于盛行“文字狱”,清时的文人只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针砭时弊。
成语使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对现实不满
劝百讽一
中文发音:quànbǎifěngyī。
成语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成语造句: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殆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也。”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方法不对头
冷嘲热讽
中文发音:lěngcháorèfěng。
成语解释: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成语造句:见了老徐,说了几句冷嘲热讽的话儿。(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一六回)
成语辨析:~和“冷言冷语”;都可以表示含有讽刺意味的话;但~含有辛辣的嘲笑的意思;讽刺的刻薄度更强;是中性成语;“冷言冷语”是贬义成语。
讽德诵功
中文发音:fěngdésònggōng。
成语解释:赞美、颂扬功德。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节之革》:“讽德诵功,周美盛隆,奭旦辅成,光济冲人。”
成语使用:作谓语;指歌功颂德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讽一劝百
中文发音:fěngyīquànbǎi。
成语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成语造句: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成语使用:兼语式;作谓语、定语;指意在使人警戒
讽多要寡
中文发音:fěngduōyàoguǎ。
成语解释: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成语出处: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拈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景行小编为您整理描写讽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