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5月29日 已帮助: 926 人 来源:镇江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有关舌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散心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鼓舌扬唇
中文发音:gǔshéyángchún。
成语解释: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说唱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膏唇拭舌
中文发音:gāochúnshìshé。
成语解释: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成语造句:清-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寑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成语使用:作谓语;形容语言能打动人心
枉口嚼舌
中文发音:wǎngkǒujiáoshé。
成语解释:见“枉口拔舌”。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成语造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2回:“见鬼的小王八羔子!这一定是狄家小陈子的枉口嚼舌。”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多指造谣生事
噤口卷舌
中文发音:jìnkǒujuànshé。
成语解释:谓缄默不言。
成语出处: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成语造句:清-王韬《弢园文录-洋务下》:“至此几于噤口卷舌,而绝不敢复措其手足。”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不说话
齿敝舌存
中文发音:chǐbìshécún。
成语解释:牙齿都掉了,舌头还留存。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豁口截舌
中文发音:huōkǒujiéshé。
成语解释: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命人住嘴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咂嘴咂舌
中文发音:zāzuǐzāshé。
成语解释:见“咂嘴弄舌”。
成语出处: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吃惊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枉口拔舌
中文发音:wǎngkǒubáshé。
成语解释: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成语造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4回:“小孩儿家枉口拔舌,吃斋念佛的道友们,说是娼妇哩!你见谁是娼妇呀?”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舌战群儒
中文发音:shézhànqúnrú。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造句: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舌剑唇枪
中文发音:shéjiànchúnqiāng。
成语解释: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成语造句:显吹弹歌舞,论角徵宫商,使心猿意马,逞舌剑唇枪。(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争辩激烈
以上就是散心小编为您整理有关舌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