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培训网合作机构 > 连云港培训学校 > 连云港秦学教育欢迎您!
手机版 | 分享到
联系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咨询时间9:00-21:00)

021-63301563

当前位置:中小学辅导学习资讯 > 世博经济的意思

世博经济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8年6月3日       已帮助: 419 人       来源:连云港秦学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世博经济的意思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彦昌于2018/6/3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世博经济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有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的经济产出效益是北京奥运会的3.49倍。详细解释  组成部分  世博经济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会展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  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世博会资源的市场开发、投融资改革的各项内容等.  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  规律及特征  上海世博会会馆  多元性  从参与世博经济的对象看,不仅举办城市本身参与其中,而且周边区域和整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  阶段性  在世博会的筹办、举办和会后各个不同阶段,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在迅猛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会后阶段,则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回落和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  带动性  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能够对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非均衡性  世博会对产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推动次之,而对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  长效性  世博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会后延续5~10年,其收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影响  上海世博会会馆  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举办国家、特别是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历史上,世博会提高了许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诺克斯威尔、新奥尔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跃成为著名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大阪世博会:日本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持。财政规模的猛增显然与世博会建设投资和世博会的举办有直接关系。  此外,1968~1970年日本政府还在阪神高速公路上给予1059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财政支出的带动效应明显,估计最后在整个日本产生的派生生产收入为15600亿日元,日本1970年的GDP为73.3万亿日元,世博会的全国GDP效应约在2.1%左右,而且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各公司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大阪世博会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业人口比率分别达到64.14%和63.45%,比1965年增长14个百分点。大阪世博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就业率一直上升,举办的1970年比申办前的1960年的人口就业比重增长16个百分点,而此后10多年一直稳定在60%左右。  汉诺威世博会: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39699.8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0.26%。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2000年世博会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下萨克森州的世博会世界项目以及参观者与展会工作人员的旅游支出对整体经济一共产生了112亿德国马克的原发推动。这种需求推动在国内带来的增加值为134亿德国马克,而且为德国提供了10万个工作机会(包括管理、直接参与、经营、安全保卫、文化娱乐等方面)。  此外,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仅仅用展出期间的短期利益来衡量。例如,下萨克森州州长加布里埃尔认为,德国世博会项目的财政赤字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因为,“世博会将会对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投资、就业、城市发展、市政建设方面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确实如此,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拉动效应巨大,到2000年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1891.8亿欧元。  其他世博会 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0.75%,当年日本GDP为320.4万亿日元。  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27.8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0.72%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1.2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5.7亿加元和1.7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6.3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13.4亿加元。  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世博园区内的许多建筑是传世名作,其中一些成为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如最早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留下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了艾菲尔铁塔,以后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37年举办的世博会,又留下了亚历山大三世桥、夏乐宫、巴黎工业宫、国民广场、奥德赛宫,以及塞纳河边一系列标志性建筑;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留下了著名的宇宙塔等。  同时,因举办世博会导致的大量的投资,也极大改善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为城市经济的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博会也是改善举办城市环境、增强活力、提供更适宜人类居住条件的大好时机。1967年加拿大政府为筹办197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铁系统,扩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网,改建了圣劳伦斯河边745公顷的废地,使该市成为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统最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1970年大阪世博会全面改善了市内街道、公园、下水道、河流等环境;温哥华1986年世博会改造了海岸外观景象,沿海建造了包括会展中心、游艇码头等建筑群,形如帆船的“加拿大馆”已经成为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内建设了南岸公园,占地16公顷,形成了四大风景区;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原先废弃的场地被改造成为集游乐和展示为一体的万国公园、政府办公中心和现代化的居住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1.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该地第三产业发展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快于整个德国第三产业同期的发展,超出达2.9个百分点。通过世博会,汉诺威的会展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城”。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促进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图5所示,特别是旅游、零售、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在整个州的GDP中份额得以提高。这些行业总的份额在1980年为25%,到举办世博会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4个百分点。  2 . 高科技产业趁势起飞  有很多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在产业调整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趁势发展了高科技产业。例如:韩国大田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宇航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环保科技、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立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世博会结束后,在原来的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了大批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包括韩国化学研究所、韩国标准研究所、韩国能源研究所、韩国机械研究所和韩国通讯研究所等100多家机构,形成了韩国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大德科学园区”,大田的产业结构大幅提升,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结束后,原来完好的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并建立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吸引了西班牙和世界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塞维利亚科技园区”现已成为拥有200多家高科技企业(包括塞维利亚大学的工程学院)、近万名科技从业人员的著名科技园区,总营业额在2001年接近10亿欧元。  3. 强化周边经济合作  1970年大阪世博会促进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带,带动了关西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形成的经济带成了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预示了日本1970~1980年代在世界市场和科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京阪神地区和大阪市旅客交通的流量在世博会举办当年和以后年份都有长足增长,尤其是1965~1970年时期增长尤为迅速。京阪神地区客流量从55.8亿上升到75.6亿,大阪市客流量从32.7亿上升到41.4亿。京阪神地区区域性客流量的增幅为35%,比大阪市27%的增幅高8个百分点。  从世博会带动的收入来看,大阪世博会在全日本产生了15600亿日元收入和5700亿日元附加值,而大阪本身在其中占了2000亿和700亿日元,即12.8%和12.3%,分别约有87.2%和87.7%的收入和增加值溢出到周边地区。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城市圈,以整个亚洲庞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背景,开展贸易活动,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关西经济带。区域合作为大阪地区以后从原先的重工业产业向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金融服务、环保和中介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  同样,为举办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西班牙建设了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火车,促进了发达的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带动了落后的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历届世博会的经验证明,世博会给主办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大提前了城市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尤其是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升了主办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形象和知名度。  中国世博会  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事,也无疑将是世博会158年历史上创造最多“之最”的一届———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主办的世博会,目前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全球来上海参观的游客将超过7000万人……  经济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作为跟踪世博会经济研究多年的专业机构,完成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其中重点就包括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日前该院院长陈信康教授表示,根据研究预计,上海世博会的“产出影响”将达到794.77亿元人民币,其中“增量消费”468.64亿元人民币。  陈信康表示,旅游产出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世博会举办过程中最直观的收益。“根据联合国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来计算,1名参观者对当地的12个产业有推动作用,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再加上了零售业,这样包括酒店、交通、通信、餐饮等在内的13个产业都能从世博会中直接得益,增量消费主要来自于此。”陈信康分析说,根据这13个产业的产出效应,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如游客数量达到预计中的7000万人次,直接收入就可以达到468.64亿元人民币。再依照相关产业的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794.77亿元人民币。具体来说,世博会游客的购物规模有望达到175亿元人民币,据“保守估计”,世博会本地游客平均每人消费80元、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平均每人消费88元、境外游客平均每人消费157元。陈信康认为,这些收入一方面通过缴税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个人收入,园区内外,更可带动62.7万人的就业。  企业形象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真正的目的是要带动上海和中国的整体实力与形象的提升。世博园里设有专门的企业馆,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馆的建设,向全球展示企业的研发能力、先进理念、企业文化等等,提升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参与世博会,把企业、品牌带到各国观众和各国媒体的镜头下。  周边辐射  世博会不会局限于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而上海世博会不会仅限于上海一地,这已经是不争的共识。说得大点,全中国都将分享世博红利,缩小点范围,长三角区域就是利好集聚的区域。也就是说,世博会在为上海经济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将推进周边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通过资源集聚,世博影响会全面辐射,长三角的概念将再次得到拓展。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长三角经济圈逐渐成型,我们已经看到世博会筹办以及举办期间,许多活动都会分散到长三角各地举办。可以说,长三角已经切切实实参与到了世博会当中,成为世博的主人翁和直接受益者。拿旅游来说就更明确了。到上海来参观世博会的游客,不可能呆一天就回去,一般都会逗留三到四天,其中很大部分客流就会扩散到长三角其他城市。如果策划好的话,借助世博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陈信康建议,可以将世博会门票与长三角周边景区的门票实行类似一票通的措施,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集聚与辐射。这种互补、这种一体化,其结果就是双赢。  有专家算了一笔账,世博期间国内外拥入长三角的新增游客预计分别约为3300万人和190万人,乘以去年国内外游客来沪人均消费,带动的新增消费将分别超过483亿元和102亿元,而这近600亿元的消费,有多少会溢出上海,涌向周边城市,有人说很少,有人说三分之一,有人说无法预计。但不管怎样,45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总额、长达184天的时间跨度,保守估计7000万的人流量,这一系列庞大的数据都让上海世博会这块经济蛋糕看起来格外诱人。而旅游业会是这场盛宴的最大赢家。上海世博+苏州园林+杭州西湖,这样的组合看起来非常完美。  意义  城市·未来馆  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历届世博会的经验表明,一届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将具有整体效应、后续效应,将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  第一,世博会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整体效应,特别在经济大转折期。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主题为“进步的一个世纪”,提升了美国人信心和百年期盼。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人类的进步和和谐”,参观者多达6421万人次,极大提升了日本国民的自豪感,对于日本关西经济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世博会有显著的后续效应,后续效应大于筹办期投资效应和展期需求效应,持续时间至少有10到15年,甚至长达数十年。后续效应的发挥,得益于世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世博园区的两次开发,世博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发挥,以及世博会对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1992年西班牙赛维利亚举办世博会,新机场客流接待能力从原100万人上升到400万人,酒店床位从8000个增加到22000个,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德国汉诺威曾经承办过两届世博会,世博会使得汉诺威成为世界会展名城。该城市拥有世界著名的品牌展览会,国际闻名的展览公司,以及国际一流的展览设施和服务。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贸易、金融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  第三,世博会是广泛的国际文化和科技交流,将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广泛的国际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世博形成的志愿者精神。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在提高年青一代的环保意识和唤起环保行动获得了极大成功。世博会也会留下宝贵物质财富,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载入了城市发展史册,现在是巴黎城市地标之一。

相关字词典推荐:

世博庙会的意思及读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世博庙会是互动百科的智愿者针对上海世博会里游人熙熙攘攘排队、热热闹闹拍照、匆匆忙忙盖章的“走马观花”式的逛庙会游览方式的一种形象说法。  世博庙会-简介    世博庙会(图片来自:互动百科)  上海世博会自2010年5月1日开园以来,人流量逐日增加。世博游客比较热衷的事情是拍照留念和给“世博护照”盖章。热门场馆因为客流量大,往往需要预约和排队。相当一部分游客排一两小时的队,进到场馆粗粗看过,拍照,抱怨人多或没有什么看头,就奔赴下一个场馆。而在不那么热门的场馆,游客则直奔护照盖章处,在“世博护照”上盖完章后连场馆都不进就去参观下一个场馆。因为这个情况,在世博园里也出现了替人盖章的“黄牛”,十元一个章。  男游客看中国馆,女游客去意大利馆。有人描述这种参观方式是“进世博不做功课,逛世博大而化之,出世博一切忘光”,有些类似鲁迅嘲讽过的“十景病”。  世博庙会作为网络新词,形象地表达了用逛庙会的方式看世博的景象。  世博庙会-十大热词  世博庙会已经入选网络十大热词。根据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公布了五月互联网十大热词,包括“世博庙会”、“伪娘”等在内的热词受到网民关注。  世博庙会-评论  世博会的主旨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人类不同文明的多方对话。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世博庙会作为网络新词,形象地表达了用逛庙会的方式未使得游客品味到246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精彩创意,是对世博会上人类文明的丰富呈现的辜负。

相关字词典推荐:

网上世博护照的意思及反义词


世博水是什么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世博水-基本简介    南市水厂效果图  为世博供水保驾护航,上海城投斥资11亿元的上海南市水厂改建工程近日投入使用。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南市水厂一期改造投产供水后,已有黄浦、卢湾和静安等三区近100万居民喝上了“世博水”。南市水厂不仅处在世博园区内,还是世博园区浦西部分惟一的自来水供应源。由于采取国外的先进深度处理技术,该厂自来水水质有了质的提高,水质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  上海南市水厂建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02年法租界“董家渡水厂”和华界“内地自来水厂”先后开业,1956年,两家水厂合并成为今天的南市水厂,其主要负责卢湾、黄浦、静安等中心区域供水任务。日供优质水70万立方米,考虑到南市水厂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制水主要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常规处理工艺,出厂水质已无法适应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需求。根据供水专业规划及黄浦江两岸发展的总规划,市规划部门明确南市水厂改造工程将分期实施,一期规模为50万立方米/日,二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改造后的新水厂总供水规模将达到70万立方米/日。按每人每天平均400多升用水计算,相当于每天可供应140万人用水。  世博水-优质水源    南市水厂坐落在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内,将为世博园区供应优质用水。  “现在的自来水各项标准约40项,而南市水厂的世博水将达106项标准,已完全超过国家标准,净水工艺将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市南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张明德称,南市水厂改造工程采用深度处理技术,引进法国德利满国际先进工艺,这项技术最大特点是,水质PH值调至了碱性,使出厂水的色度、嗅味、氨氮和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均有进一步改善,更有利人体健康。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南市水厂的原水也将升级。现在上海水厂水源地多为黄浦江上游,水质级别只能维持在4-5类。而到2010年4月,南市水厂的原水将取长江口青草沙水库的2类优质水,水源更安全、更可靠,口感更好、也更清澈。  南市水厂将采用污泥离心脱水技术,浓缩后的排泥水与高效澄清池排泥水一并进行离心脱水处理。污泥经离心脱水后,含固率可保证在25%以上,可直接装车外运,解决以往排泥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环境的问题。  “巧妇也要有好米,明年南市水厂的原水也将升级。”现在上海水厂水源地多为黄浦江上游,水质级别只能维持在4-5类。到2010年3月份,南市水厂的水源地将变成青草沙水库。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工程将于2010年实现部分通水,青草沙水源地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水体水质将保持在Ⅱ类优质长江水标准。据上海城投公司介绍,目前青草沙水源地工程推进顺利,将于2010年实现部分通水。到明年初,除了南市水厂,为世博园区浦东区域供水的临江水厂也将在2010年3月份使用青草沙水库的原水。

相关字词典推荐:

世博经济的意思


上海世博园的意思及反义词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园内分为5大场馆群,分别是独立馆群、联合馆群、企业馆群、主题馆群和中国馆群。详细解释  设计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  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人、城、自然”三者共存。来自同济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在对世博园的规划设计中进行了初步尝试,把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作为基础技术平台。设计者们希望通过这个尝试,获得更有效的绿色环境的建构模式,并为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领域。  馆群介绍  在上海黄浦江两岸的5.4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内,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世博园分为5大场馆群,分别为独立馆群、联合馆群、企业馆群、主题馆群和中国馆群。其中,独立馆的建筑群将集中在黄浦江边,每栋建筑由一个国家出资建设,用于展示该国的科技成果;联合馆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将由一些国家联合建造;另外一些建筑将由我国  出资建造,届时租赁给参展国使用;企业馆建筑群将成为国际参展商参展场所。  园内规划  保留建筑  园内保留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  根据规划,在世博园区红线规划范围内,除建大量新式建筑外,近20%的老建筑将予以保  护保留;20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老建筑再利用面积为38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上海开埠后建造的优秀老民居和见证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工业遗产。它们经改建后主要用于展馆、管理办公楼、临江餐馆、博物馆等。此举既是为大幅度降低建设费用,也想借此完成从工业厂房到博览业之间的转换。而令海内外最为关心的江南造船厂,将在世博会后再度“变身”,改建成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作为上海城市的一个新亮点,被永久保留。  上海世博会上的这个首创,已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们的肯定。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介绍说,上海世博会利用、保护和后续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是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最大的。专家们认为,这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示范。  生态规划  快乐生态的根本目标是构造一个良性循环,始于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存在心理需求和精神依存,以环境  塑造为途径,促进生态实践的参与,加强生态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强化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依赖。快乐生态设计的4个主题是:运动、娱乐、教育、观赏。  场景构筑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动态,互动,静态。动态场景以人为主动体,环境为被动体,人的活动为场景构筑的中心内容。静态场景以环境为主动体,人为被动体,环境要素的展示为场景构筑的中心内容。  空间框架由“一环、两园、五带和多点”组成。“生态意识环”是一条全景式生态环带。此环带意在构筑异质性的原生态环境,囊括尽可能多的生态要素,还原自然环境的初始状态。两园为“世博增绿园”和“生态教育园”。“世博增绿园”是一个立体式的世博公园,以生态文化和艺术为核心,展示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园”是一个包括生态知识、相关技术成果展示和参与性活动的园区。“五带”中,“生态参与带”是一条参与生态演变、发展过程的互动式步行道;“波浪游步带”即立体动态式游憩步行道,结合水体的高程变化上下起伏,又随岸线的变化曲折延展,创造人与自然共存亡共发展的意境。  绿色建筑  上海世博园规划的快乐生态理念是建立在绿色建筑技术为主体的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筑技术上的革新来达成理念的实现,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在世博园的规划设计中,贯彻了以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资源经济和较低费用原则;全寿命设计原则;宜人性设计原则;灵活性原则;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原则;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的原则。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节水节能设备、立体绿化等方面的高新技术。  生态评价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是5月到10月,这期间正值盛夏季节,高温酷暑无疑是世博会面对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采用了一套城市设计生态评价体系。  城市设计生态评价体系对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进行了包括太阳辐射、废气排放、风向路线等在内的各项模拟试验。以风向模拟为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正值夏季,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因此世博园区的建筑不仅走向大多为东南方向,就连窗户也朝东南方向敞开。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称,按照城市季风路线,把街道穿堂风导到每栋建筑里面去。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穿堂风,世博园区的部分展馆还将采用底层挑空的设计,将展馆变身成导风板,届时就算馆内温度超过30度,也不用开空调,从而节约了电力。除了季风,在展馆和绿地的设计中,太阳阴影也有了用武之地。  上海世博会园区的绿化覆盖率将超过40%,在为观众提供蔽荫和休息场所的同时,也将起到为园区降温的作用。  开放时间  2010年4月20日上海世博园区启动正式开园前的第一场试运行,来自社会各界约20万市民成为首批入园的游客。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园首日运行平稳,至19时有20.8万人次进园观展,人流低于预期。

相关字词典推荐:

上海世博会欧洲馆的意思和发音


以上就是彦昌小编为您整理世博经济的意思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


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信liliping#tuguow.com(将#改成@),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