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培训网合作机构 > 上海培训学校 > 上海精锐教育欢迎您!
手机版 | 分享到

【培训】私人定制的学习体验!

【师资】亦师亦友的好老师!

【口碑】更多家庭的选择!

联系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咨询时间9:00-21:00)

021-63301563

当前位置:中小学辅导学习资讯 > 太始的意思及读音

太始的意思及读音

发布时间:2018年7月18日       已帮助: 100 人       来源:上海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太始的意思及读音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七瞮于2018/7/18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太始的意思及读音、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tài shǐ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1).古代指天地开辟、万物开始形成的时代。《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 张湛 注:“阴阳既判,则品物流形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漠之初。”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序:“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 清 戴名世 《睡乡记》:“睡乡者,莫知其处。或曰‘太始之初,六合之外’。”(2).引申为原始。 严复 《原强》:“然而此皆后天之事,因夫自然,驯致如是,而非太始生理之本然也。”近义词太初、元始

相关字词典推荐:

赘食太仓是什么意思

读音:zhuìshítàicāng

注音:ㄓㄨㄟˋㄕˊㄊㄞˋㄘㄤ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zhuìshítàicāngㄓㄨㄟˋㄕㄧˊㄊㄞˋㄘㄤ赘食太仓(贅食太倉) 谓无功受禄。宋洪迈《容斋三笔·人当知足》:“予年过七十,法当致仕……乡衮赵子直不忍使絶禄粟,俾之因任,方用赘食太仓为愧,而亲朋谓予爵位不逮二兄,以为耿耿。”

相关字词典推荐:

赘壻得牛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


人造太阳的意思及读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所谓“人造太阳”,即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建设工程,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核聚变能以氘氚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3大优点,是最终解决我国乃至全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新能源。详细解释  简介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的俗称,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科学家们把这类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托卡马克是“磁线圈圆环室”的俄文缩写,又称环流器。这是一个由封闭磁场组成的“容器”,像一个中空的面包圈,可用来约束电离子的等离子体。)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的这一过程。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控制这一过程。通过一种特殊的装置已经可以把氘氚的聚变燃料加热到四亿到五亿度的高温区,然后在这么高的温度下就发生了大量的聚变反应。目前在世界上最大的托克马克装置“欧洲联合环”上面已经获得了最大的聚变功率输出,到了16到17兆瓦。但是只能短暂地运行,也就是这个“磁笼”只能存在几秒、十几秒钟,聚变反应也是昙花一现!  背景  100年前,爱因斯坦预见了在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依据他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核聚变的原理看上去极其简单:两个轻核在一定条件下聚合成一个较重核,但反应后质量有一定亏损,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碰撞,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这个发现揭示了太阳“燃烧”的奥秘。  实际上,太阳上的聚变反应已经持续了50亿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恒星上,也几乎都在燃烧着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氢原子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其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氘和氚聚变后,2个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放出1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能量。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而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科学家初步估计,地球上的海水中蕴藏了大约40万亿吨氘。从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在实验室中,聚变反应的优点被不断发现——它产生的能量是核裂变的7倍,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来的聚变电站会始终处于次临界安全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意外,反应会自动停止,不会发生像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泄漏事故。  1952年美国试爆了第一颗氢弹,促使科学家考虑如何控制核聚变反应在瞬间爆发的毁灭性能量,“人造太阳”之梦由此而始。  此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原理  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几十亿年来,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无休止地向外辐射着能量。  核聚变能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产生聚变的主要燃料之一是氢的同位素氘。氘广泛的分布在水中,每一升水中约含有30毫克氘,通过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的热能。采集氘并使之与相关物质聚变产生能量,就是人造太阳的原理。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磁约束的概念。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维奇按照这样的思路,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于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磁约束装置。他将这一形如面包圈的环形容器命名为托卡马克(tokamak)。托卡马克是“磁线圈圆环室”的俄文缩写,又称环流器。这是一个由封闭磁场组成的“容器”,像一个中空的面包圈,可用来约束电离了的等离子体。  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的束缚是靠纵场(环向场)线圈,产生环向磁场,约束等离子体,极向场控制等离子体的位置和形状,中心螺管也产生垂直场,形成环向高电压,激发等离子体,同时加热等离子体,也起到控制等离子体的作用。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以达到长时间的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还要解决等离子体的加热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温度;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维持运转所耗费的能量大于输出能量的问题。每一次等离子体放电时间的延长,人们都为之兴奋;每一次温度的提高,人们都为之欢呼;每一次输出能量的提高,都意味着我们离聚变能的应用更近了一步。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障碍还是没有克服。到目前为止,托卡马克装置都是脉冲式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很短,大多以毫秒计算,个别可达到分钟级,还没有一台托卡马克装置实现长时间的稳态运行,而且在能量输出上也没有做到不赔本运转。  为了维持强大的约束磁场,电流的强度非常大,时间长了,线圈就要发热。从这个角度来说,常规托卡马克装置不可能长时间运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最新的超导技术引入到托卡马克装置中,也许这是解决托卡马克稳态运转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法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共有4个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在运行,它们都只有纵向场线圈采用超导技术,属于部分超导。其中法国的超导托卡马克Tore-Supra体积较大,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高参数准稳态运行的装置,在放电时间长达120秒的条件下,等离子体温度为2000万度,中心粒子密度每立方米1.5×1019个。中国和韩国正在建造全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目标是实现托卡马克更长时间的稳态运行。  50年来,全世界共建造了上百个托卡马克装置,在改善磁场约束和等离子体加热上下足了功夫。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约束磁场研究有了重大进展,通过改变约束磁场的分布和位形,解决了等离子体粒子的侧向漂移问题。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托卡马克的研究热潮。美国、欧洲、日本、苏联建造了四个大型托卡马克,即美国198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成的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堆(TFTR),欧洲1983年6月在英国建成更大装置的欧洲联合环(JET),日本1985年建成的JT-60,苏联1982年建成超导磁体的T-15,它们后来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欧洲的JET已经实现了氘、氚的聚变反应。1991年11月,JET将含有14%的氚和86%的氘混合燃料加热到了摄氏3亿度,聚变能量约束时间达2秒。反应持续1分钟,产生了1018个聚变反应中子,聚变反应输出功率约1.8兆瓦。1997年9月22日创造了核聚变输出功率12.9兆瓦的新记录。这一输出功率已达到当时输入功率的60%。不久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兆瓦。在托卡马克上最高输出与输入功率比已达1.25。  研究进展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分别开始秘密地研究可控的核聚变,因为核聚变反应堆不仅可以获取用之不绝的能源,还可以用作稳定的中子源,例如可用来生产核裂变原料。但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不久独立进行研究的各国就认识到这件事并不容易,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是加速实现核聚变能利用的可行之路。随后逐渐相互公开研究资料和进展,开始了合作之路。即使在冷战时期,其他核技术都是相互保密的,惟独热核聚变技术是相互公开的。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一次首脑会议上倡议开展一个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要求“在核聚变能方面进行最广泛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戈尔巴乔夫、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后来又进行了几次高层会晤,支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下,进行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即ITER的概念设计和辅助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  1987年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邀请欧共体、日本、美国和加拿大、苏联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讨论加强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问题,并达成协议,四方合作设计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堆,并由此诞生了第一个国际热核实验堆的概念设计计划。计划将于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预期产生热功率1500兆瓦、等离子体电流2400万安培,燃烧时间可达16分钟。  随后,由于苏联的解体,计划受到很大影响,1999年美国的退出使ITER计划雪上加霜。日本和欧共体国家于是成为支持国际磁约束聚变研究计划的主体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ITER工程设计修改方案也终于在2001年6月圆满完成。  根据计划,首座热核反应堆将于2006年开工,总造价为约40亿欧元。聚变功率至少达到500兆瓦。等离子体的最大半径6米,最小半径2米,等离子体电流1500万安培,约束时间至少维持400秒。未来发展计划包括一座原型聚变堆在2025年前投入运行,一座示范聚变堆在2040年前投入运行。  2003年2月18日,美国宣布重新加入这一大型国际计划,中国也于前一个月正式加入该项计划的前期谈判。19日,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参与各方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决定,将于2013年前在日本、西班牙、法国和加拿大四国中的一个国家中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热核反应堆。  2003年12月20日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非常热闹的会议上出现了两军对垒的形势:欧盟、中国和俄罗斯主张把反应堆建在法国的卡达拉齐,而美国、南朝鲜和日本则主张建在日本的六所村。因为没有选择加拿大作为反应堆候选国,加拿大政府随后宣布,由于缺乏资金退出该项目。  ITER的相关会议确定,反应堆所在国出资48%,其他国家各出资10%。目前各项细节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反应堆建在哪里还没有最终确定。  尽管ITER计划采用了最先进的设计,综合了以往的经验和成果,比如采用全超导技术,但它的确还面临重重挑战。即使它能如期在2013年如期建成,这个10层楼高的庞大机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也还是个未知数。诸如探索新的加热方式与机制为实现聚变点火,改善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反常输运与涨落现象研究等前沿课题,偏滤器的排灰、大破裂的防御、密度极限、长脉冲H-模的维持、中心区杂质积累等工程技术难关还有待于各国科技工作者群力攻关。即使对ITER的科学研究真的成功了,聚变发电站至少还要30~50年以后才能实现。  前景意义  1952年,当第一颗氢弹爆炸之后,人类制造核聚变反应成为现实,但那只是不可控制的瞬间爆炸。从那个时候开始,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途径,把氢弹爆炸在某个试验装置上面加以控制地让它发生,然后源源不断地取出它的核聚变能。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梦想一直没能实现。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如果我们未来能建成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只需要从海水中提取304公斤的氘就可以产生1000兆瓦的电量,照此计算,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的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反应,打造一个“人造太阳”,已成为当今世界挡不住的一大诱惑。因为,这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存在的能源短缺问题,岂不幸哉!  当今世界,人口爆炸性地增长,能源、资源危机步步逼近。这项前无古人的ITER计划,或许也是一个别无选择的计划,将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又一个“太阳”。虽然这个“太阳”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有人估计需要50―100年,不过可以相信,“人造太阳”普照人间的这一天终将来临。它将为人类未来建造工业应用的聚变电站搭起一座桥梁。目前,在托卡马克装置上进行聚变反应已经获得不小的成功,但要实现稳态、长时间地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就是想通过全超导技术来解开这个“死结”,让它运行的时间更长,从实验逐步走向应用。  一旦“人造太阳”成功运行,带给世界的变化将是革命性的。各国之间再也不用为中东的石油而发生战争。没了石油、煤矿开采带来的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南极冰面的萎缩、海岸线的增高等等一系列现在人类头疼的问题都会消失。它将给人类带来无限清洁的能源,就像太阳给我们的一样。  评价及意义  EAST的成功建设得到国际聚变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由29位国际聚变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在评价意见中指出,“EAST是全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EAST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运行并拥有类似于即将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而采用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装置。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为中国平等参加ITER这一重大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由国家发改委、中科院、科技部、国家档案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和相关院士及专家组成的34人验收委员会认为: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项目实现了原定的建设目标,性能在同类装置中处于国际领先位置。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率先在我国成功建成,整个实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装置主机及其重要子系统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该装置已全面、优质完成,为我国核聚变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说:“这是我国聚变开发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科学家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背景知识  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天那  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  托卡马克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托卡马克是“磁线圈圆环室”的俄文缩写,又称环流器。这是一个由封闭磁场组成的“容器”,像一个中空的面包圈,可用来约束电离子的等离子体。  氘-氚聚变  氘-氚聚变:氢原子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其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氘和氚聚变后,2个原子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放出1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能量。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太空船二号是什么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太空船二号是一种空射飞行器,由斯卡尔德复合材料公司和英国维珍集团旗下的维珍银河公司合作研发。2010年3月22日完成试飞,2012年将首航。详细解释  简介  太空船二号内部模型  “太空船一号”是首架由私人资助建造的载人航天器,“太空船二号”是在“太空船一号”基础上设计的,是“太空船一号”的升级版。由斯卡尔德复合材料公司和英国维珍集团旗下的维珍银河公司合作研发。  “太空船二号”及其“白色骑士二号”效果图2004年10月,美国斯卡尔德复合材料公司设计的“太空船一号”夺得XPrize的1000万美元私人太空船设计大奖。六年后,这架模样奇特的太空船的升级版“太空船二号”将开始首次商业飞行。2010年3月22日,“太空船二号”完成试飞,2012年将首航。太空旅行价格从过去1亿人民币以上降至150多万,已有330人预约,缴纳了3.36亿元人民币的订金。  特点  太空船二号  “太空船二号”是一种空射飞行器,大小就像一架轻型飞机,船体长18米。船体尾部有火箭助推装置为挣脱地球引力提供动力。船体两翼设有可移动的、如同翅膀般的稳定鳍,为飞船平添了几分科幻色彩。设计者伯茨·鲁坦说,这种设计使飞船更易于操控,着陆时更安全。  空间大  “太空船二号”机身长21米,比前代机身整整大了一倍。此外,“太空船二号”的设计更加宽敞,机身直径约2.3米,6位乘客(“太空船一号”的座舱只能容纳3人)与2位飞行员可以舒服地分坐于过道两侧,近0.5米宽的舷窗提供更好的欣赏视野。  飞得高  “太空船二号”比“太空船一号”飞得更高。“太空船二号”的设计轨道高度为160-320千米,几乎可以达到载人飞船的轨道高度。但出于安全考虑,初期只打算飞到100多千米。  用途  “太空船二号”能够极大地满足任何渴望太空探险者的需要,富裕的探险者仅需支付20万美元,就能够在太空边缘逗留几分钟,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地球,同时享受从未有过的失重感觉。  研制情况  微软创始人启发了他  太空船二号  置身于斯卡尔德复合材料公司的机库,环顾四周,你很难感觉到这里的人们正在从事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斯卡尔德复合材料公司总裁道格·谢恩说:“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技术工作。”然而,这一貌似轻描淡写的说法并不能掩盖其中的最大挑战:如何将危险的一次性太空飞船变成日常航班?  1994年,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向斯卡尔德复合材料公司创始人鲁坦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利用一架飞机在洛杉矶高空向地面传输高速宽带信号?鲁坦后来研制出了一架被称为“普鲁鸠斯”的高空飞机,它可以在1.8万米的高空停留14小时之久,目前已被美国宇航局和大学等诸多机构用于高空科学研究。  设计“普鲁鸠斯”时,鲁坦灵光一闪,是否可以在这架飞机的机身下搭载一艘小型太空船呢?这样就可以直接跳过火箭发射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飞船穿过大气层进入外太空需要巨大的发动机以及巨量燃料,而用母机将飞船载至大气层外发射就可以绕过这一过程。1998年,第一架“普鲁鸠斯”试飞时,鲁坦已经知道,他可以设计一艘载荷为7000磅(约合2100公斤)、飞行高度为1.5万米的母机。  创造性设计多  接下来,鲁坦开始参与竞争XPrize悬赏1000万美元的私人太空船项目。他在设计“太空船一号”和“白色骑士一号”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远见卓识和创意。  设计“太空船二号”时,鲁坦使用羽状减速系统——机翼的后缘及整个垂尾和水平尾翼都会升起,用以产生阻力。太空船采用碳纤维材料,轻便牢固,还有呈65度角张开的机翼。飞行员可以完全撒手不管,太空船会安全地重返大气层。当接近地面时,太空船会像飞机一样缓缓滑行到跑道上。  飞行过程  “白色骑士二号”将负责搭载“太空船二号”从美国新墨西哥州基地起飞,然后进入地球大气层。在达到5万英尺(约1.5万米)的高度后,“太空船二号”被抛下,火箭助推装置点火,推动“太空船二号”继续上升。当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3.3倍时,火箭发动机关闭,太空船在惯性作用下继续爬升至110千米。此时飞船上的6名乘客会被安全带牢牢固定在座椅上,穿着类似战斗机飞行员的增压服来抵抗重力加速度。  从火箭发动机关闭到太空船再入大气层,乘客会经历为时约5分钟的零重力状态同时欣赏地球的美丽景色。届时他们可以松开安全带,在座舱内自由飘浮。随后,“太空船二号”将以滑翔方式返回地球。飞船从起飞到着陆将历时大约两个半小时。  试飞  太空船二号  澳大利亚《先锋太阳报》2010年3月23日报道称,英国维珍集团斥巨资打造的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太空船二号”已于近日在美国加州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为2012年的首航做准备。当地时间22日上午7时05分,“太空船二号”在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的航空航天机场完成首次“运载能力”测试飞行,仅持续了几分钟。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至2011年期间,“太空船二号”将陆续完成几次飞行测试。  发展前景  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表示,第一架“太空船二号”正在建造过程中,将于2010年初进行首次商业飞行,2012年推出常规太空旅游服务。最初将每周向太空飞行一次。2015年后,可能增加到每两天飞一次。“太空船二号”将成为未来太空旅游的商业飞船。  到目前为止,已有330人预约,缴纳了3.36亿元人民币的订金,另有82000已在维珍银河公司的网站注册表示他们有兴趣参加太空旅游。


以上就是七瞮小编为您整理太始的意思及读音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


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信liliping#tuguow.com(将#改成@),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