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月27日 已帮助: 770 人 来源:嘉兴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地球之船的意思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弋宵于2018/1/27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地球之船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地球之船 - 概述 提到自给自足的生态住房,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和“奢华享受”扯不上边,即使能做到既环保又豪华,那一定意味着要花一大笔钱。然而,一种新兴的社区正在崛起,并成功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则,“地球之船”并不是普通的住宅。 过去加入其中的“老住户”——美国先锋创新者和社团会聚集在一起,帮助新加入的成员搭建他们理想中的房屋。可以说,每一个“地球之船”都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这里的住户建立起一个密不可分的团体,他们的共同目标当然是将这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传播开来。 地球之船 - 设计理念 ‘地球之船’洗手间 “地球之船”被设计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改变了传统住房建筑的意义。这里的每一个环保住宅都完全是自给自足,不依赖于任何市政供气、供电、供水系统,而是应用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机、风能发电机和土壤分离系统来满足每日生活能源所需。比如,屋内所需的电能和热能能源来自于风能和太阳能,而水源来自于净化的雨水或雪水。而所有必要的材料都可以在住房现场找到,或是通过向地球之船创始人麦克·雷诺兹成立的“Earthship Bio tecture”公司购买。 地球之船 - 风格特点 ‘地球之船’客厅 每个“地球之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所都是由主人自己设计和亲手搭建,所以每一所“地球之船”都拥有它独特的造型。它们拥有不同大小尺寸,采用不同的材料来搭建,外型更是千变万化,这一切都取决于建造者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房子都具有很好的耐温性,无论是在炎热的酷暑还是在冰冻的寒冬,居住在其中都能享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因为这些房屋在设计和建造时将地热、风能、空气、太阳能、水等天然资源完美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温度控制效果,就连房屋正面朝向都十分讲究。 除了拥有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奇妙造型外,这些“地球之船”房屋的内部也一样令人惊讶。和外观一样,每所“地球之船”房屋内部都拥有完全个性化的设计和同样来自于建设者想象力所创造的装潢配置。真要比起来,就连数百万美元的豪宅也不是它们的对手。建造这样一所环保而个性的房子,成本最低只需5万美元,甚至比很多豪华汽车还便宜。真的是名副其实最环保的豪宅。 地球之船 - 相关图片
相关字词典推荐:
雪球地球的意思及反义词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研究证实7.16亿年前地球赤道曾被冰雪覆盖 雪球地球-简介 “雪球地球”(SnowballEarth)是地质史上的一个名词,描述了距今约8亿到5.5亿年前,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结成冰,只有海底残留了少量液态水。美国哈佛大学地球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唐纳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他和同事对夹在冰川沉积物之间的加拿大火山岩进行了研究。科学家可以通过冰川融化留下的残骸以及因冰川活动而变形的沉淀物,确定这种冰川沉积物。2010年3月8日,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在距今7.16亿年前,如今炎热潮湿的地球赤道曾覆盖着冰雪,这似乎为“雪球地球”理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雪球地球-提出概念 最早提出“雪球地球”理论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发现,使早期地球变成雪球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只是一种细菌,它释放出的氧气破坏了可使地球保持温暖的关键气体——甲烷。 科学家推测,在23亿年前,一种叫蓝菌或蓝绿藻的细菌突然发育出分解水及释放氧气的能力,大量的氧气使当时大气中丰富的温室气体甲烷很不稳定。在至少10万年的时间内,温室效应被破坏,地球没有了甲烷,全球温度下降到零下50摄氏度。地球进入冰河期后变得十分寒冷,赤道海洋被大约1.6千米厚的冰层覆盖,大量生物死亡,只有转入地下或在热温泉中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研究小组还证明了一个机制,借助这一机制,地球才能摆脱“雪球地球”。在变成“雪球地球”后大约几千万年里,地球的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温室效应再一次发生了,地球温度又逐渐升高,冰层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认为,如果现在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将面临被再次毁灭的危险。 雪球地球-研究 形成研究 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8亿—5.5亿年前地球一直处于完全冰冻状态。 通过对于地质沉积物以及其他地质证据的研究,科学家告诉人类地球上曾经出现了两次最著名的冰期,一次是发生在大约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当时人类刚刚开始进化,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出现变化,整个北大西洋沿岸的大陆边缘都铺上了厚厚的冰层;另一次则是大概21000年前,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厚达2公里的冰层覆盖,并且导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这次5亿年以来最残酷的冰期至少影响了地球表面30%的地区。但是这两次冰期,都没有发生在8亿—5.5亿年之间的全球性冰期事件来的更戏剧和更残酷。 1964年,剑桥大学的B.W.Harland最早对全球范围内新元古代(大概8亿—5.5亿年前)的冰期沉积物做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个大洲都有8亿—5.5亿年前的冰期沉积物。同时,他通过简单的地磁学分析指出,当时这些大洲其实并没有像现在那样被海洋分开,而是在赤道附近汇聚成一整块巨大的大陆。而在当时,板块漂移学说也才慢慢被接受。但是由于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数据有限,所以B.W.Harland的说法并没有明确的得到广泛地证实,更没有人能解释,冰期沉积怎么到了赤道附近? 在B.W.Harland提出这个想法的同时,列宁格勒地球物理天文台的MikhailBudyko提出了一条能够使赤道地区结冰的可能。那就是地球是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来保持温度的,而如果地球上有很多的冰雪覆盖,把大部分太阳光反射出去(这个叫做反照率),地球表面没法吸收那么多的太阳能,就会导致温度接着下降,然后就会有冰雪继续增加,这属于反照率的一个正反馈。现代地球的冰雪仅仅在极地附近,加上温室气体的保护,所以反照率的影响并不大。可是如果条件极端一点,冰雪覆盖到南北纬30°左右的时候,这个反馈就会失去控制,冰雪会继续覆盖到赤道附近。这样的反照率引起的大灾难在其他星球曾经发生过,它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那么如果发生在地球,“雪球”是如何解冻的呢? 解冻研究 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里面,通过科学家在海洋生物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进一步努力,获得了不少新的进展。1987年,加州理工学院的J.L.Kirschvink等研究了澳大利亚的一块新元古代的粉沙岩之后,证实了它是属于当时沉积在赤道附近的浅海环境,确凿地说明了冰川曾经到达了赤道附近,而且这个研究成果也被后来的研究反复检测所证实。其中就包括随着古地磁学的发展,D.A.D.Evans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这个时期(8亿—5.5亿年前)各个大陆的冰川沉积地层学、地质年代学、古地磁学后指出,许多冰期沉积的杂砾岩出现在南北纬10°以内,甚至没有超过60°的。 1992年,J.L.Kirschvink首先提出在新元古代(8亿—5.5亿年前)曾经出现过几次(注意,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雪球地球”事件。可以想象,赤道附近都结冰了,那么整个地球还不冻的严严实实,成为一个“雪球”?J.L.Kirschvink认为,当时在中高纬度的反照率是很高的,形成大量冰川,然后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地面积增加,陆地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同时,热带地区大陆增加有利于硅酸岩风化,有利于大气中的CO2埋藏,加强了“冰室效应”。这两个因素的不断影响,导致了地球不断变冷,从而形成一个“雪球”。在形成“雪球”之后,因为地球的火山作用,不断释放出CO2等温室气体,经过长期积累,这些气体终于足够强大,产生了巨大的“温室效应”,地球温度升高,所以又融化了。 假说研究 在J.L.Kirschvink工作的基础上,哈佛大学的P.F.Hoffman等人,进一步发展了“雪球地球”假说。首先注意,8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在赤道附近连在一起在,我们称为”Rodinia“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因为一次著名的”超级地幔柱“的火山活动分裂了,形成几个小的陆地,这个就使得陆地的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海岸线的增加带来两个后果:一个是生物在岸边的活动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强导致大量CO2被吸收,二个是同样增加了大陆的硅酸岩风化,而吸收了不少CO2,这两个结果导致大气的CO2迅速减少,“温室”变“冰室”,产生巨大的冰雪覆盖,进而产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终形成了“雪球”。经过计算,当时冰盖有1公里厚,推进到赤道附近,地球温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陆的硅酸岩风化作用都被终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动还在继续,向外释放了大量的CO2。经过长达1000万年的积累,这些CO2终于足够强大,形成“温室效应”,从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时候整个海洋温度能够达到50°C以上。 雪球地球-争议 之前科学家所认为的雪球地球时期是地球形成期中冷冻最长、最深的时期,其证据来源于海洋深层沉淀物。科学家曾对地质层进行了碳13(C13)同位素的测定,碳13同位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沉积物质,可有力地说明当时地球的气候状况。他们发现在成冰纪的上层和下层富含大量的碳13同位素,也就是说在成冰纪时期处于地球生物低潮期。联系其他强烈的冰冻作用,科学家认为成冰纪时期地球完全处于冰冻状态,厚厚冰层覆盖着海洋并蔓延至热带地区,甚至还到达了赤道。闪耀的亮白色冰层能反映太阳光线和热量,因此雪球在2亿年间一直处于像冰冻的雪球。最终,由火山喷发出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进入空气中,由此地球气候逐渐转暖,厚厚的冰层也慢慢融化。 “泥泞地球”说 对于雪球地球观点的最早争辩始于1989年,之后持反对观点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三位物理学家。2008年4月,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原生代末期二氧化碳计算机模拟,新原生代末期是海洋氧气生成的重要时期。 这三位物理学家指出,计算机模拟显示,持续的寒冷气温将使大气中的氧气散布到海洋底部,通过光合作用进而转化成为富含溶解有机碳的地质层,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将从海洋中释放回到大气层中,通过温室气体效应加热大气层空气,在地球冰冻冷却循环周期之前,诱导海洋冰层逐渐融化、冰河逐渐缩小。 换句话讲,地球在8.5亿—5.5亿年前的成冰纪并不是一个冰冻的雪球,当时的地球很可能是气候温和、土壤泥泞,热带地区的海水处于非冰冻状态,海水可以与阳光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这个时期并没有大量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气体,也没有持续冰冻上亿年。 生命在冰封中的延续 生命在冰封中幸存有如下几种可能: 1、深海地热口附近; 2、生命可以采取类似孢子休眠的方式来度过冰封期; 3、在低纬度冰原岛峰地区,火山作用和阳光辐射可能会在白天融化部分冰,产生临时水洼; 4、冰层之下,类似于“矿物质代谢”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避风港; 5、在冰盖下面会存在液态水坑。类似于南极洲的沃斯托克湖一样。 其他 例如,科学家认为“雪球地球”时期的火山喷发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硫颗粒,阻滞阳光照射大地,从而使地球温度下降。有专家甚至建议,现在,人类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阻滞阳光,用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地质科学家麦克唐纳指出,这意味着调查这种地球历史的“自然实验”十分重要:“这会告诉我们远比电脑模型更多的东西。” 雪球地球-证据 褐红色的冰河时代沉积物帮助证明这块加拿大火山岩曾在“雪球地球”时代被冰雪覆盖 2010年3月8日,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在距今7.16亿年前,如今炎热潮湿的地球赤道曾覆盖着冰雪,这似乎为“雪球地球”理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麦克唐纳的研究小组利用极为精确的铀·铅年代质谱测定法认定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是在大约7.16亿年前沉淀的,那也是科学家所假设的“雪球地球”时期。接下来,研究人员将自己的发现与以前一系列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那些研究发现火山岩是在加拿大处于赤道附近时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构造板块的活动驱使火山岩向北移动,到了加拿大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 麦克唐纳称,围绕“雪球地球”还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例如,仅凭借一个冰封的赤道,科学家无法确定当时地球上冰雪覆盖的程度。地球可能一直处于完全的“深度冰冻”状态,或者可能只是受制于不断活动的冰川和冰山,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冰体。 事实上,连“雪球地球”这一名称可能同样需要重新考虑。麦克唐纳说,地球可能不是“一个白球,而更有可能是一个泥球”。由于向外喷射灰烬的火山经常爆发,可能使得地球表面“布满灰尘”。据麦克唐纳介绍,在“雪球地球”时期,部分有机体存活下来,甚至形成新的物种,这增加了一种假说的可信度,即“雪球地球”具有开放水域的避难所,或至少是冰层裂缝,举例来说,现在,南极洲附近的冰缝就“充满”单细胞生命形式。
地球之爪的意思和发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地球之爪”(Aardonyx)是一种出土于自由州省北部斯皮奥山的恐龙化石,意指斯皮奥山上那些嵌有化石的水泥状岩石。2009年11月11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宣布,他们在南非自由州省发现的恐龙化石新品种或许能为这条进化链补上关键一环。 地球之爪-发现 “地球之爪”成为恐龙从“两腿”进化到“四腿”的例证 斯皮奥山是南非出产恐龙化石最多的地区之一。 南非金山大学贝纳德?普里塞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亚当?耶茨承认,他起初并不重视这项发掘工作,因为那里出土的几乎全是大椎龙化石,在南非一点儿不罕见。耶茨于是让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马克·布莱克比尔德负责现场挖掘工作,以研究大椎龙灭绝的原因。 不过,布莱克比尔德和一些志愿参与挖掘工作的学生第一天就发现一块大型骨化石。相比大椎龙,这块头骨化石实在有些大。在发掘工作头几天,耶茨当时就清楚地察觉出,那是一种新的恐龙。 最后,耶茨带领的团队在这块长约6米、宽不足3米的区域内挖出大约300块骨化石。当他们发现可以把这些骨化石成功复原为比较完整的骨架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地球之爪-命名 由于这种恐龙化石出土于自由州省北部斯皮奥山。研究团队负责人耶茨把这一新品种取名为“Aardonyx”,意为“地球之爪”,指斯皮奥山上那些嵌有化石的水泥状岩石。耶茨等人在这些化石中一共发现三个新品种,“地球之爪”只是初步研究成果。 地球之爪-研究 研究人员展示“地球之爪”化石 耶茨介绍说,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属于食草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距今将近1.95亿年。 特征 研究人员从化石中整理出两副“地球之爪”骨架。这两头恐龙均未成年,其中较大一头年龄7岁左右,体长约7米,站立时高近6米。耶茨估计,成年“地球之爪”体重半吨,体长可能达到15米。 研究团队成员、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马修?博南说,“地球之爪”生活时期,陆地由体型较小的原蜥脚类恐龙统治,“地球之爪”与它们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靠两条下肢行走,但它也能够四肢全部着地行走。四条腿行走,是后来出现的蜥脚类恐龙显著特点。蜥脚类恐龙颈长,腿粗如树,尾巴细长如鞭,是恐龙时代陆地上最大脊椎类动物,如雷龙,体长可达30米 地球之爪-分析 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之爪”可以作为恐龙从“两腿”进化到“四腿”的例证。他们假设,斯皮奥山在侏罗纪早期枝繁叶茂,是一片大沙漠中的绿洲,吸引各种不同种类恐龙前来觅食。 博南形容说,“地球之爪”行动笨拙,头部小,腹胸宽,以海量树叶为食,就像雷龙一样。由于斯皮奥山植被茂密、树叶丰富,它们可以吃得更多,体型因此变大,但由于它们过于大腹便便,仅靠两条下肢难以保持平衡,不得不加上两条较小的上肢,最后,上肢逐渐进化成前腿。而四腿行走使动物能够承受自身更多体重,而且抵御拥有锋牙利齿的食肉动物时,庞大体型经常是它们唯一的优势。 耶茨等人估计,“地球之爪”等一批恐龙最后死于一场严重干旱。耶茨本人并不太喜欢用“遗失环节”一词评价他们这项发现,因为生物进化并非单纯按线形顺序展开。但他说,这一说法的确至少能体现他们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地球之爪-评价 1)南非研究人员耶茨认为:“‘地球之爪’堪称雷龙这些庞然大物共同祖先的近亲,之前没有人发现这种恐龙,它在恐龙‘家谱’中的位置非常有意义”。 2)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保罗·巴雷特说:“发现‘地球之爪’能帮助我们弥补在蜥脚类恐龙进化史上的一条知识鸿沟,说明一种两腿类动物是如何开始拥有四腿类动物生活所必需的特点。” 3)古生物学家博南说:“这项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地球之爪”是一种过渡性动物……它为我们观察这些巨型生物(蜥脚类恐龙)早期进化状态打开一扇窗。”
相关字词典推荐:
地球之船的意思
地球反扑年的意思及读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地球反扑年-简介 2010年灾难不断,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超级台风、暴风雪、山崩以及旱灾频发,至少夺走25万条人命,比过去40年来所有恐怖攻击罹难者的总和还多。2010年被称之为“地球反扑年”。 地球反扑年-人为因素 美国联邦救难总署(FEMA)署长傅格特表示灾难“彷佛是接踵而至,一波波来袭。”美国救难总署在2010年处理的灾难总数创下纪录。傅格特表示:“‘百年一遇’一词在今年失去意义。” 科学家和灾难专家认为,人为因素让今年成为死亡人数、财物损失、极端性和怪异性都特别高的一年。 2010年夏天的一个天气系统造成俄罗斯炽热,却在较为南方的巴基斯坦引发洪水,淹没6万2000平方英里、约为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小的地区。这个集热浪与风暴于一体的单一天气系统造成将近1万7000人丧生,比过去15年来全球所有空难罹难者总和还多。 肆虐2010年的极端天气总数之惊人,是人为全球暖化的典型迹象。气象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针对全球暖化提出警讯。他们估算,若没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在俄罗斯夺走人命的热浪可能每10万年才会发生一次——这次热浪导致俄罗斯出现约摄氏44度的该国史上最高温纪录。还有数据显示,有18国的最炎热天气刷新纪录。 地球反扑年-受灾数据创新高 瑞士再保公司指出,2010年截至11月30日止,有将近26万人死于天灾,2009年则为1万5000人。世卫组织的统计不到25万人,不过世卫自9月30日后就未再更新数据。 美国国务院和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的报告指出,1968至2009年间死于恐怖主义的人不到11万5000人。 世卫统计数字显示,上次出现天灾夺走这么多条人命,是在1983年,当时是因为埃塞俄比亚发生旱灾和饥荒。瑞士再保表示,这是自1976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1年。 夜间强震 伊朗3村庄被毁数百人被埋伊朗东南部地区20日晚遭遇里氏6.5级地震,至少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数以百计民众受困废墟下。震区电话通信中断。救援人员正赶赴灾区。伊朗东南部小镇侯赛因阿巴德北京时间21日2时42分遭遇强震,震源深度5公里,震中距伊朗古城巴姆大约100公里。侯赛因阿巴德居民不足百人,周围人烟稀少。邻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的俾路支斯坦-锡斯坦省有震感。按震区所属克尔曼省省长办公室官员说法,30个村庄坐落在震区,但人口密度不大。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至少3个村庄在地震中损毁。一名当地红新月会官员描述,震区一些偏远区域建筑受损严重,“特别是在侯赛因阿巴德,那里的房屋全由土砖垒砌”。克尔曼省灾害应急部门负责人说,强震后发生多次余震,震区通信线路中断。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学系监测结果显示,震区遭受22次余震,其中一次震级达里氏5.0级。伊朗处于地质断层线上,地震多发。由于伊朗部分地区建筑物材料抗震能力较差,一些震级不高的地震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夏日飞雪 澳大利亚有望迎白色圣诞当欧洲国家遭受暴雪袭击的时候,位于南半球、已经进入夏季的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却在19日、20日两天飘起了雪花。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部分地区19日下雪,降雪量最高达10厘米。虽然说雪下得不大,但携带雨雪而来的冷空气,却将澳大利亚东南部一些地方带进了几十年来少有的寒冷夏季。这一轮降雪主要发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山区。在平常年份,这里通常是在每年的6、7、8月份下雪,到9、10月份早春时,雪就融化了。像今年这样在夏天下雪的情况,即使是在雪山山脉的高海拔地区,也不常见。伴随雪花而来的是狂风和降温。位于新州中部的帕克斯机场气温下降到4摄氏度,比同期平均气温低10摄氏度,是这个机场54年来最冷的一个12月早晨。而夏洛特隘口19日晚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摄氏度,比同期平均气温低5摄氏度。按照《维多利亚州降雪报告》说法,这个州2010年降雪季10月3日已经结束。通常在圣诞节期间,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的气温可达近30摄氏度。 暴雪围困 50万人或被迫留英过圣诞近日,欧洲再次受到暴风雪吹袭,造成交通大乱,数百航班取消,意大利多城罕见地被大雪覆盖。据英国《独立报》21日报道,超过50万名游客仍然滞留在英国境内。英国主要交通干道和海底铁路隧道运输陷入停顿状态。伦敦的希思罗、盖特威克和斯坦斯特德等三大机场因跑道积雪完全封闭,疏散滞留在机场的大批“难民”。甚至作为游客前往欧洲大陆安全通道的“欧洲之星”列车也陷入停顿,滞留人员在圣诞节前及时抵达目的地的希望仍显渺茫。 历史上最严重洪灾” 起因是强降雨。灾情最严重的开伯尔-普什图省7天降雨量相当于过去10年降雨量总和,印度河水位达到1929年以来最高水平,巴全国近1800人在洪水中死亡,2000多万人受灾,五分之一国土变成泽国。当地媒体说:“洪水3天带来的破坏,远超塔利班与政府军交战3年造成的损失。”此外,北半球雪灾、格陵兰岛冰川崩裂、中国南方五省大旱、欧洲和美国东部持续高温、中美洲飓风等,均祸起极端气候。世界气象组织说,今年以来,全球至少有17个国家发生了极端天气现象;无论从强度、持续时间和地理分布来看,今年都堪比或者超过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先例。一些灾难还引发了各种“后遗症”,或严重影响人类日常生活,如冰岛火山灰曾使全欧空运一度瘫痪,也殃及世界各地与欧洲的人员和货物往来;或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埋下新一轮灾难的隐患,令人担忧灾难会出现恶性循环。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俄森林大火让莫斯科居民度过一个烟雾弥漫的苦恼夏天,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可接受值的6.6倍。 地球反扑年-2010年灾难记录 2010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 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 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致使约30万人丧生。地震使基础医疗设施损毁严重,霍乱疫情四处蔓延,造成至少2193人死亡、近10万人感染。 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震 2月27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的马乌莱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并继发海啸,造成超过500人死亡、数千人失踪、81444所房屋被彻底损毁,受直接影响的灾民达37.1万人。 冰岛南部冰川火山喷发 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烟尘覆盖了挪威北部、波兰北部海岸、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南部海岸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地区,导致欧洲空中交通瘫痪。欧洲旅游业蒙受的损失初步估计在10亿欧元左右。 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 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 巴基斯坦洪灾肆虐 自7月下旬以来,巴基斯坦洪灾肆虐,导致2000多人死亡,160万座房屋损毁,约2000万人受灾,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土成为灾区。 俄罗斯森林火灾 入夏以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出现历史上少有的高温干旱天气,7月和8月发生多场森林火灾,过火面积大约100万公顷,导致至少53人死亡、1900栋房屋被毁、超过3500人无家可归。 印控克什米尔列城遭洪水和泥石流袭击 8月6日,印控克什米尔列城因突遭暴雨袭击引发洪水和泥石流,许多建筑损毁。洪灾造成至少166人死亡,另有约400人失踪。 中国甘肃省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8月8日,中国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至少1501人遇难,264人失踪,26470人受灾。 印尼地震引发海啸 10月25日,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509人死亡、21人失踪、上万居民无家可归。 印尼默拉皮火山喷发 10月26日,印尼默拉皮火山喷发,造成至少304死亡、467人重伤、33万名附近居民离家避难。这是该火山1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喷发。
以上就是弋宵小编为您整理地球之船的意思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