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培训网合作机构 > 西安培训学校 > 西安秦学教育欢迎您!
手机版 | 分享到
联系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咨询时间9:00-21:00)

021-63301563

当前位置:中小学辅导学习资讯 > 养生送终的意思及读音

养生送终的意思及读音

发布时间:2018年8月30日       已帮助: 237 人       来源:西安秦学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养生送终的意思及读音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倦忌于2018/8/30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养生送终的意思及读音、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yǎng shēng sòng zhōng

注音:ㄧㄤˇ ㄕㄥ ㄙㄨㄥˋ ㄓㄨㄥ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yǎng shēng sòng zhōng ㄧㄤˇ ㄕㄥ ㄙㄨㄙˋ ㄓㄨㄙ 养生送终(養生送終) 同“ 养生送死 ”。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 陇 蜀 之丹漆旄羽, 荆 扬 之皮革骨象, 江 南之楠梓竹箭, 燕 齐 之鱼盐旃裘, 兖 豫 之漆丝絺紵,养生送终之具也。”《汉书·货殖传序》:“五穀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

相关字词典推荐:

养生送死是什么意思

读音:yǎngshēngsòngsǐ

注音:ㄧㄤˇㄕㄥㄙㄨㄥˋㄙˇ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yǎngshēngsòngsǐㄧㄤˇㄕㄥㄙㄨㄙˋㄙㄧˇ养生送死(養生送死) 指子女对父母生前的赡养和死后的殡葬。《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孙希旦集解:“以明则养生送死,以幽则事鬼神,亦惟礼义为大端绪也。”宋苏轼《策别训兵旅二》:“民三十而为兵,十年而后归,其精力思虑,犹可以养生送死,为终身之计。”清黄宗羲《青词》:“毁巢破卵之下,女嫁男婚,追赃没产之餘,养生送死。”

相关字词典推荐:

养生送终的意思及读音


中医养生的意思及反义词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详细解释  简述  [1]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历史  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体制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方法  说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主要方式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内容。  相关书籍  《中医养生》  书名:中医养生作 者:张印生,沈宁,王燕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ISBN:9787501798643  开本:16开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是由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沈绍功主任医师亲授,张印生主任医师、沈宁医师二位弟子和王燕平副研究员,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经验,结合历代中医养生理论,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编著而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长寿养生之道,介绍了饮食养生、情志养生、体艺养生、四季养生和非药物疗法等九方面内容;下篇健康养生之道,介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种病证。  全书不仅有养生之术,更重要的是还有治病的方法,并附有穴位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方法易学,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工具书。  作者简介  张印生,男,1960年生,研究员、主任医师,汉族,陕西韩城人。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沈绍功主任医师嫡传弟子,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理事。 秉承沈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提出“阳气不足,痰浊有余”学术观点,临证治疗强调天人合一,适当扶阳,祛痰为主,痰淤同治,随证加减。主编出版《孙思邈医学全书》、《孙一奎医学全书》、《撮要本草蒙筌》、《沈绍功验案精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冠心病》、《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等18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孙一奎医学全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压疗专长:善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长寿养生之道  第一章饮食养生  第二章体艺养生  第三章四季养生  第四章房居养生  第五章浴疗养生  第六章功法养生  第七章心理养生  第八章针药养生  第九章保健养生  下篇健康养生之道  第一章冠心病  第二章高血压  第三章中风病  第四章糖尿病  第五章咳喘病  第六章胃病  第七章失眠病  第八章妇儿病  第九章癌瘤病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各集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2.中医与日常生活  3.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  4.十二时辰养生(辰~申)  5.十二时辰养生(酉~亥)  6.十二时辰养生(亥时)  7.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  8.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  9.阴阳的本性  10.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11.食物的意义  12.食物的偏性  13.四季养生(上)  14.四季养生(下)  15.不治已病治未病  16.情志病  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18.中医的要点  部分课程要点简介  1、为什么老话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2、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的含意和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3、人中为什么在鼻下的位置,人昏厥时要掐人中?“人中”又深又长又宽,代表什么  4、在中医中“东西南北中与仁义礼智信”的关系  5、人失眠的原因与治疗  6、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鲜血,肾为骨头,肝主筋的具体讲解  7、人长痤疮的成因,如何预防及治疗  8、“精”在中医理论中到底是指什么  9、如何对待小孩青春期心理问题,及“手淫”问题  10、男女的第二性征是怎么形成的  11、女性更年期是如何界定的?如何顺利渡过更年期  12、为什么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接地气”有用吗  13、“是药三分毒”,到底是什么意思  14、“春、夏、秋、冬”四季的养身之道  15、人为什么会肥胖,怎样科学减肥  16、人的烦恼因何而来,如何化解  17、人生四惑“酒色财气”成因及治疗,为什么说“万恶淫为首”  18、中医理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具体讲解  19、为什么有网瘾的人都易得抑郁症,如何对治  20、便秘的成因与治  《从头到脚说健康》  内容介绍:  《从头到脚说健康》由中医文化专家曲黎敏教授主讲,该节目是曲黎敏教授养生健康领域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广博的中医文化知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入手,以一种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解人生、分析人生,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阐述。  在节目中,曲黎敏教授点出了生活中常见但不为人重视的生活陋习、养生误区以及大道至简的养生之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生气,多做运动。  各集简介:  第一讲病从何来  第二讲头发  第三讲脑  第四讲高血压中风  第五讲情志  第六讲睡眠  第七讲做梦  第八讲五官(上)  第八讲五官(中)  第八讲五官(下)  《中医体质养生》  各集主要内容:  1、什么是体质  2、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判断体质  4、平和体质养生  5、阳虚体质养生  6、气虚体质养生(上)  7、气虚体质养生(下)  8、痰湿体质养生(上)  9、痰湿体质养生(下)  10、湿热体质养生  11、阴虚体质养生  12、瘀血体质养生  13、气郁体质养生


养生游的意思及反义词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养生游是指以“养生”为主题进行旅游体验,一些旅游景点打着养生长寿的口号而开展的旅游推广活动,受到中老年人群和生活压力大的白领人群青睐。  养生游-简介    自古至今,人们渴望通过养生达到延年益寿的愿望恒久不变,养生通常被定义为:“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大自然中的日月经天现象,常常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养生旅游”产品也应运而生。  伴随都市人越来越重视顺应时节调养身心,各地旅游局和旅行社都纷纷抓住时机,挖掘相关旅游资源,开辟“养生旅游”线路,一些旅行社在线路中加入了食药膳、听讲座、请名医问诊把脉的食饵养生行程;部分景区也积极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生态养生资源,带领游客游览负氧离子丰富的景点,到长寿乡探秘,或者干脆在佛教圣地听禅,道家灵山悟道,练太极武术,赏灵山秀水,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这些“养生游”产品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中老年人群和生活压力大的白领人群青睐,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养生游-线路  四川省  2010年冬以“养生”为目的的出游者数量不少,除了峨眉山和遂宁死海外,包括四川西岭雪山、海螺沟、瓦屋山、彭祖山在内的一些推出了主题不一的冬季养生系列体验产品的景区都十分受欢迎,还有一些温泉养生产品也同样大受欢迎。  青海省  青海的夏季就拥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自然凉爽,最高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外地人酷暑难消时,青海却凉风习习。大自然赋予青海高寒、高海拔的同时,也赋予了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远离污染,水丰草美,生态自然的天然禀赋。  有业内人士认为,高原养生是有依据的,例如海拔2366米的国家级多巴高原训练基地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并非没有原因。在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地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功能,对提高人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加深睡眠、增强体力及抗缺氧力、延缓人体衰老和对健康长寿有益。  业内人士认为,高原养生最适宜的地方为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林区或植被丰富的地方,而青海省拥有大量地处2000米至3000米的绝佳景区,游客旅游时适当参与一些运动,则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有研究表明,高原气候非常有利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早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帕金森病等。同时,有研究称,高原低氧还有一定的“减肥效应”。  杭州市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一直以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悠久的文化古韵打动人们的心,然而杭州的魅力还不仅局限于此,杭州在解放初期就成为全国重要的疗养基地,近几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又根据自身特色提出将美食、茶楼、疗休养、保健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打造成为具有杭州特色的旅游休闲行业的战略目标,无论是风景旖旎的西湖风光,还是中医药、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杭州的“疗休养”旅游资源成为发展中医药养生游的优势,而且政府希望通过重点扶持行业协会来整合这些资源,于是新成立了“中医养生健康旅游国际推广联盟”,同时将“养生保健,中华智慧”的养生线路加入到“世博杭州之旅”的十条旅游线路中,重点推介游客到拥有百年历史的胡庆余堂和广兴堂国医馆等地感受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杭州中医养生健康旅游体验活动首游式上有A、B、C三条不同的线路,游客可以跟随A线路到广兴堂国医馆听中医讲座、品尝药膳、观赏绿城玫瑰园,也可跟随B线路到杭州国际养生基地———三台山庄学习辨识中草药,抑或者随养生体验游C线来到方回春堂和胡庆余堂参观,并体验足疗。  广西    据2008年底的数据显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平均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31.5人,超过世界长寿之乡认定标准,是驰名中外的长寿乡,成为养生旅游的一个代表。  巴马的长寿现象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就曾赐予当地一位142岁的瑶族老寿星一首四言绝句诗:‘四朝雨露一身罩,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向老聃,花甲再周衍无极。’1898年11月,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学院为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长寿村民邓诚才赠一块‘唯仁者寿’的寿匾。1991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2003年国际自然医学会成功举办了巴马首届国际长寿学术研讨会,并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森下敬一博士也称:‘巴马是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  促进巴马人长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一是空气,巴马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是一般国内大中城市的几十倍,享有“空气维生素”的美誉;二是水,巴马的水是天然弱碱性,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三是地磁,巴马的磁场高于其他地区,有助于调节人体平衡;四是阳光,这里大部分的阳光是被称为“生命之光”的远红外线。  当地也积极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悠久的长寿文化发展养生旅游,并通过巴马国际长寿学术论坛、长寿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巴马国际长寿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推动其发展,随着道路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走入巴马体验养生游会更加便捷,各大旅行社也抓住市场需求推出相应的旅游线路。  安徽省  位于安徽安庆市潜山县的天柱山自古便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山,据记载,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也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天柱山景区早在几年前就将养生旅游品牌推广到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成为安徽省一条重要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每年都吸引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数万名游客纷至沓来。2009年年末,潜山县旅游发展大会又将本地养生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旅游优势结合,致力打造“生态潜山,养生天柱”的国际养生旅游品牌。  湖北省  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道家圣地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素有“天然药库”美誉,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市场上武当山养生游线路主要以登圣山祈福,赏瑰丽山景、观武术表演、养生动功、静功,听养生讲座等行程为主。游客在此可以登高远眺苍茫的原始森林,面朝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而且这里古代庙宇建筑众多,有“仙山琼阁”的缥缈意境,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亦可选择参观武当山博物馆,通过历史记载近距离感受武当山的道家文化魅力。古语云:“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养生游线路中还会用大部分时间安排游客学习武术,强身健体。


以上就是倦忌小编为您整理养生送终的意思及读音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


上一篇 :莺喉的意思下一篇 :银庭的意思
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信liliping#tuguow.com(将#改成@),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