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3月5日 已帮助: 32 人 来源:昆明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赣滩的意思及反义词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略暖于2019/3/4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赣滩的意思及反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gàn tān
注音:ㄍㄢˋ ㄊㄢ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指 赣江 上游段。 赣江 从 赣州 至 万安县 一段共有十八滩,故名。 宋 徐鹿卿 《水调歌头·寿林府判》词:“ 赣滩 石, 青原 雨, 快阁 晴,西江一带风物,尽把祝长生。”
相关字词典推荐:
赣剧的意思和发音
读音:gànjù
注音:ㄍㄢˋㄐㄩˋ
基本解释: 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弋阳腔发展而来,现已成为综合高腔、皮黄、昆曲等多种声腔的剧种,流行于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相关字词典推荐:
赣滩的意思及反义词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意思和发音
读音:xiānggàngémìnggēnjùdì
注音:ㄒㄧㄤㄍㄢˋㄍㄜˊㄇㄧㄥˋㄍㄣㄐㄩˋㄉㄧˋ
基本解释: 又称“湘赣苏区”。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1929年5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恢复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6月,根据地的红军组成红第六军团。1934年8月,红六军团撤离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湘中转移,留下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继续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
赣南客家方言的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拼音:gànnánkèjiāfāngyán意思: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详细解释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 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如: 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 衫(衣服)雹(冰雹)岽(山顶)坳(山窝)屋(房子)…… 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据此,可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的面貌比较古老。2、意义范围比普通话更大的词多 如: 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卵屎”(男子精液)、“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3、有丰富的同义词 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如: 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例如: 称盐(买盐)籴米(买米)舀油(买油)斫猪肉(买肉) 剪布(买布)点药(买药)捡豆腐(买豆腐)…… 在这里,“称”、“籴”、“舀”、“斫”、“剪”、“点”、“捡”都是“买”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 摘木梓(收茶子)捡豆子(收豆子)扒花生(收花生)扳萝卜(收萝卜) 割油菜(收油菜)打黄麻(收黄麻)挖荸荠(收荸荠)…… 在这里,“摘”、“捡”、“扒”、“扳”、“割”、“打”、“挖”等虽然是不同的收获动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4、多有词头词尾 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 “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如: 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父亲) 阿叔(叔父)阿哥(哥哥)阿姐(姐姐) “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例如: 老叔(叔叔)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老表(表兄弟)老庚(同年)老华(同郡望) (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 “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 石头墙头砖头钵头镬头肩头灶头 晏(an)昼头(上午)下昼头(下午)夜晡头(晚上) 懒骨头(指人懒惰)叫化头(乞讨者)猪牯头(公猪)鸡公头(公鸡) “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如: 鸡公鸡婆(嫲)牛牯牛嫲(婆)猫牯猫嫲(婆) 鸭公鸭婆(嫲)猪牯牛嫲(婆)………… 鹅公鹅婆(嫲)狗牯狗嫲(婆) 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如: 矮牯(男矮子)石头牯(男性外号)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 “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 打铁佬(铁匠)打石佬(石匠)剃头佬(理发匠)撑船佬(船夫) 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 丈人佬(岳父)爷佬(父亲)叔佬(叔父)舅佬(舅舅) 丈人婆(岳母)老太婆(大嫂)大姨婆(大姨娘)5、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有些古语词,普通话口语已不用了,只在一些书面词语中出现,但在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例如: 客家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身上披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士的表率)。 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张舜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 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 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称早上为“朝”,朝为古语词。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称白天为“昼”,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昼”,下午叫“下昼”,昼为古语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于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 称跑为“走”,跑得飞快叫“走得飞快”、“走得狗赢”(比狗还跑得快),走为“跑”的古语词。《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树杆上,折断了颈而死亡)。 称走为“行”,如俗语“慢慢行(音‘hang’),先进城(音‘sang’)”,行为“走”的古语词。李商隐《瑶池》诗:“八骏日行三万里”(八匹骏马一天可以走三万里)。 ……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 赣南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就它们的分布来说,有些是全区性的,有些仅在某些区域使用。如: 点心(稀饭)番瓠“pu”(南瓜)字管(毛笔)调羹(汤匙) 电油(干电池)寿木(棺材)单子(药方)点茶(抓药) 闭痧(中暑)驳嘴(接吻)唱戏文(演戏)打野话(胡说八道 猪利子(猪舌头)猪旺子(猪血)矮婆车(小轿车)狗婆蛇(四脚蛇) 吊楼子(阳台)做好事(办喜事)讨新妇(娶儿媳妇)有好事(怀孕) 做小月(来月经)心气痛(胃病)驳电火(装电灯)花边(钱币) 汽划子(小火轮)响雷公(打雷)天狗食月(月食)鳌鱼转身(地震) 冇动冇爽(没有行动)清汤寡水(汤粥很稀)喷天烂臭(臭味很大很大) 拱屎操尿(捣乱不停) 经得扳(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 …… 这些词语,是赣南客家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以上就是略暖小编为您整理赣滩的意思及反义词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