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月24日 已帮助: 797 人 来源:绍兴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国际母语日的意思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晚鲸于2018/1/24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国际母语日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国际母语日 - 概述 国际母语日,世界目前有7000多种语言,但使用其中96%的语言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通过决议把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同当年孟加拉国争取独立有关。1952年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进行示威。2月21日当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开枪,有五名示威者被杀。孟加拉独立后,为这几位“语文烈士”(Language Martyrs) 建立纪念碑。 世界母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通过决议,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世界母语日,提倡使用母语,以保存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六年来,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与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及《普及网络空间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等引起人们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推动各国政府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语言多样性。教科文组织文化事业及版权事务官员罗斯向联合国电台介绍了该组织今年世界母语日的纪念活动。 教科文组织纪念世界母语日最有意思的活动是一部纪录片的首映式,这部纪录片名为《我们生活在语言中——世界的声音》,关注语言的消失问题,探讨它的后果,以及它对本地文化及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大会决定于每年2月21日前后在全球举办活动庆祝“国际母语日”,倡议“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代表加强人类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普遍价值”。近日,联合国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旨在保护世界语言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的邀请,中国已连续在2006年和2007年举办“国际母语日”系列活动,主题分别是“推广母语教育,弘扬多元文化”和“弘扬多元文化,共建和谐世界”。2008年正值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中国将“国际母语日”活动的主题定为“弘扬多元文化,共迎北京奥运”。 节日来历 2月21日定为“世界母语日”,同当年孟加拉国争取独立有关。1952年,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进行示威。2月21日当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开枪,有五名示威者被杀。孟加拉独立后,为这几位“语文烈士” (Language Martyrs) 建立纪念碑。 其中三位是: 1、Abul Barkat: 1927年出生,他是达卡(University of Dhaka)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2、Rafiquddin Ahmed,出生与1926年10月30日,他是Manikgonj Debandra 学院的学生。 3、Shafiur Rahman: 1918年1月24日出生,他是达卡高级法院会计部职员。 自1953至今,2月21日都是孟加拉英雄纪念日。对这些语言烈士的热爱和尊敬唤醒了人们的孟加拉语和孟加拉文化的意识,并最终奠定了孟加拉国独立解放的基石。 1956年巴基斯坦宪法规定孟加拉语(Bengali)和乌尔都语(Urdu) 同时作为国语。 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纪念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节日现状 世界目前有6000多种语言,但使用其中96%的语言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4%。教科文组织负责非物质遗产事务的官员斯米兹指出,世界超过一半的语言都面临消失的危险,几乎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如果不采取措施,可以肯定的是,几百年后地球上使用的语言将只剩下几百种;如果有大量切实的行动,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许会剩下几千种语言。但总的来说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前景非常暗淡。斯米兹指出,通过政府的有效措施语言的消失能够被遏制,威尔士语、加泰罗尼亚语和加拿大的印第安语的保存都是成功的例子。 保存语言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确认官方语言,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并有足够的资金来落实政策,官方语言就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同时语言的描述和翻译、记录、存档和传播也很重要,须进行正字、编纂字典、编写教材,而且教育系统、媒体和网络空间都应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在全球化世界中,进入网络空间对于保存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至关重要,网络不仅能够提高这种语言的知名度和使用者的自信心,网上的互动还会给这种语言带来新功能,吸引年轻人。斯米兹介绍了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相关项目。这个项目旨在评估网络空间有多少种语言,目前因特网上只有几百种语言,有更多的语言在网上只有一些简短的文本。一种语言有系统地全面进入因特网受许多条件限制,有时往往很复杂,我们的项目就是要帮助想让更多语言上网的政府设计打字键盘、分配语言的计算机代码,并开发相关软件。世界上现存有六千到一万种作为母语使用的语言。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正在走向消亡。 活动内容 1、介绍中外母语文化和语言教学的现状; 2、介绍母语在世界各民族中的使用与发展研究; 3、介绍各国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开展国际交流的项目与经验。 届时,中外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代表将就上述有关内容展开探讨,提出意见与建议。活动结束后,将组织编印论文集。 判定标准 1、代际语言传承; 2、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 3、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的比例; 4、现存语言使用域(语言的使用范围)的走向; 5、语言对新领域和媒体的反应; 6、语言教育材料与读写材料; 7、政府和机构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包括语言的官方地位和使用); 8、语言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 9、语言记录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重要意义 1、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在2008 年开展这一活动,意义尤为重大,因为联合国大会已经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并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这一活动,开展国际母语日活动特别有利于应对某些挑战,语言对促进群体和个体的自我认同,并推动他们之间的和平共处,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协调 总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 2、语言绝不仅仅是供专家们研究的学科,它是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正因为此教科文组织为国际语言年提出的口号是:“语言,至关重要!” 3、语言对实现全民教育(EPT)的六项目标以及联合国2000 年一致赞同的千年发展目标(OMD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语言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扫盲和有质量的教育,包括在初学阶段的几年里用母语进行教学。语言对推动社会融入、创新、经济发展以及保护本土知识同样意义重大。 5、无论是在教育系统、行政和司法系统还 是在文化表现形式方面以及传媒、网络空间和商业来往中,都要普遍重视语言多样性 和使用多种语言。联合国大家庭的成员们,教科文组织的所有会员国、合作伙伴和朋友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宣传我们的口号:“语言,至关重要!” 6、面对全球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已充分认识到维护文化多样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关字词典推荐:
国际志愿者日是什么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InternationalVolunteerDayfor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1970年12月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它的宗旨是动员具有献身精神并有一技之长的志愿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其发展目标。中国自1981年起同该组织合作。 1985年,第40届联大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1994年12月5日,由中国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志愿者也从此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活动。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1985年联大把每年的12月5日规定为国际志愿人员日(IVD),如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这一天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际志愿人员日作为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标志已经深入人心。1997年11月20日,第52届联大通过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23个国家提交的52/17号提案,决定把2001年确定为国际志愿者年(InternarionalYearofVolunteers)。正是多年来“国际志愿人员日”活动的成功开展为国际志愿者年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国际社会对国际志愿人员日的欢迎和肯定激发了确定国际志愿者年的思想,用足足一年的时间,而不是更短一些时间来促进志愿服务,使活动超越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华志愿者协会 2011年4月26日,中华志愿者协会成立。协会是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关心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单位或组织自愿组成,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联合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接受中央文明办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业务范围是维护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行为、提高志愿者素质、宣传和培育志愿文化。 国际志愿者年 为向世界人民展示志愿者作出的卓越成就,并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志愿精神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1997年11月召开的第5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将2001年定为国际志愿者年(IYV2001)的决议。 国际志愿者年的四大目标是:充分认识志愿贡献、积极支持志愿活动、建立志愿网络体系和倡导弘扬志愿精神。2001国际志愿者年的揭幕仪式已于2000年11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 在2000年7月26日举行的联合国社会和经济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国际志愿者年的又一项决议。该决议由日本、荷兰两国发起,由58个国家作为共同提案国。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对在各成员国和联合国系统内倡导志愿精神的基本原则表示赞同。这项决议还呼吁各成员国在2001年开展旨在推动志愿精神的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各项目活动,决议要求联大在2001年12月5日,召开以志愿活动为主题的特别会议,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向大会提交有关国际志愿者年的报告。与大多数成员国一道,中国政府对于联大关于国际志愿者年的倡议表示支持并积极响应。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被联大指派为2001国际志愿者年的国际协调机构,它从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系统内最大的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各种专业技术志愿人员的组织,其宗旨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积极有效的援助。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合作,自1981年以来,中国通过该组织聘请了170余名联合国志愿人员,同时也通过该组织向30多个发展中国家输送了160多名中国的志愿人员,涉及农业、水利、医疗卫生、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 为扩大2001国际志愿者年的影响,并引起各国政府对国际志愿者年的重视,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鼓励各国政府成立国际志愿者年国家委员会,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个人、新闻媒体等组成,负责协调和规划各国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的各项活动。 中国现状 中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倡导的志愿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较小规模、自下而上的社区基层组织这两方面的力量所推动的。通过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使他们所服务的社区受益,而且令自身受益。志愿者能够通过志愿服务来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和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沟通技巧。志愿服务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责任心以及促进互信和谐,让整个社会更有凝聚力。据统计,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511万名人。 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志愿者有8000多万,只占人口总数的7%,而且多为青年和在校大中学生,经常性参加志愿活动的人较少。在美国,这一比例为30%-40%。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志愿活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和退休的老年人占相当大比例,且志愿服务的科技含量大,许多志愿者终身从事志愿服务。 目前,多数在中国开展项目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从国外招募志愿者参与他们在中国的活动。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调查统计,中国约有80多万家县以上的NGO团体,开展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外基金会的资助和志愿者自酬资金两种途径。目前,中国企业家对环保等志愿活动的捐款较少,全社会对公益团体的实际资金支持不足,许多NGO的公益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流产。中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公益意识,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中国的志愿服务还缺乏统一的权威性法规,很多志愿活动不够规范。目前,仅广东、山东等很少省市有相关的地方法规。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已实施了三年,保障了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发展,完善了机制。 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制度大都比较完善,并有一定的激励和回报措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志愿服务有完善的法规。日本政府给派往国外的志愿者一定的生活津贴、医疗费、保险费等。美国、新加坡等都有针对志愿者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韩国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计入学分,占高中成绩的20多分。 中国现有志愿者青年占大多数,中老年人渐多。全国已建成2.4万个服务站,形成了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0多个省级协会、众多市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构。 1996年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青年志愿者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累计服务45亿多小时。1996年以来,已有1万多名青年参与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以定期轮换方式到207个贫困县开展服务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志愿服务。每年暑假有近百万大中学生深入贫困、受灾地区进行短期服务。全国有250多万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得到志愿者的经常性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一些老教授、老学者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进行科普等志愿活动。而“一阵风”式的短期志愿服务方式,也日渐被相对固定的长期结对所代替。很多志愿者长期在红十字会、特殊教育学校、公益基金会、公益热线、图书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服务机构任职。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中国国数百万志愿者每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迎接自己的节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在中国传诵了几千年的名句,时时激励着人们友爱互助、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但目前,相对于基数庞大的人口,中国志愿者的数量还远远不够,相关的制度建设也非常缺乏。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什么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国际原子能机构-简介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原子能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 1954年12月,第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成立一个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机构。1956年10月,来自世界82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通过了旨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 1957年7月,规约正式生效。同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宣布机构正式成立。现任总干事巴拉迪(埃及人)于1997年12月1日任职。 成员国家 包括:美国约旦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阿根廷亚美尼亚奥地利中国克罗地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肯尼亚拉脱维亚利比亚纳米比亚俄罗斯乌干达保加利亚利比里亚卢森堡斯洛伐克智利爱尔兰葡萄牙澳大利亚以色列尼日尔委内瑞拉古巴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秘鲁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玻利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加拿大中非共和国乍得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埃及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芬兰法国加蓬德国加纳希腊海地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意大利象牙海岸牙买加日本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挪威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拉圭菲律宾波兰卡塔尔罗马尼亚沙特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梵蒂冈越南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刚果民主共和国韩国 职能 与联合国的主管机关和有关的专门机构协商并酌情合作,制定保护健康和尽量减少生命和财产危险的安全标准(包括对劳工条件的此类标准);规定这些标准对原子能机构本身运作的适用范围以及对于使用由原子能机构、应其请求或在其控制或监管之下提供的材料、劳务、设备、设施和信息的动作的适用范围;并规定这些标准应缔约各方的请求适用于任何双边或多边安排之下的动作的范围或应某一国的请求适用于该国在原子能领域中的任何活动的范围。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明确提到,公约的适用范围包括在空间物体中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发电,责成原子能机构把收到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的通报立即通知各缔约国、成员国以及其他的国家和有关政府间国际组织。《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规定,原子能机构负责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对提出请求的缔约国或成员国的援助请求作出反应。 原子能机构管理着核领域中世界上的唯一国际性视察机构,根据与近120个国家达成的有效协议实行保障措施,向近1,300个项目提供支助,以促进在粮食和农业、核能、医学和保健、工业、科学和环境领域中有效地使用核技术,并确保辐射保护和辐射源的安全。 宗旨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加速并扩大原子组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对于原子能机构的任何项目或其他由有关的缔约各方据以请求原子能机构适用标准的安排,原子能机构有权利和责任在该项目或该安排的范围之内,要求遵守原子能机构规定的任何健康和安全措施,并向某个受援国或多个受援国的领土派出视察员,以确定此种健康和安全措施是否得到遵守。 原子能机构的职能之一是与联合国的主管机关和有关的专门机构协商并酌情合作,制定保护健康和尽量减少生命和财产危险的安全标准(包括对劳工条件的此类标准);规定这些标准对原子能机构本身运作的适用范围以及对于使用由原子能机构、应其请求或在其控制或监管之下提供的材料、劳务、设备、设施和信息的动作的适用范围;并规定这些标准应缔约各方的请求适用于任何双边或多边安排之下的动作的范围或应某一国的请求适用于该国在原子能领域中的任何活动的范围。 组织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它的法定原子能机构的决策机关是大会和理事会。这两个机关共同决定原子能机构的方案和预算并任命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 1、大会 由全体成员国组成。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一般在9月,为期一周。大会下设全体委员会和总务委员会,后者兼有证书委员会的职能。 由原子能机构的全部127个成员国的代表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理事会由35名成员组成,每年举行4次会议;其中13名由理事会指定,22名由大会选出。理事会由43个国家的代表组成。 2、理事会 由35国组成的理事会为该组织最高执行机构;秘书处由总干事领导下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组成,总干事由理事会任命,6名副总干事负责6个独立的部门;下设科学咨询委员会、技术援助委员会、行政和预算委员会和保障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大会。 由35个理事国组成,其中13个为指定理事国,22个为选举理事国。指定理事国由世界核技术(包括原材料生产)最先进国家(10个)和1有关地区最先进国家(3个)担任,任期一年。但事实上除了西欧(不包括英、德、法)和拉丁美洲两个地区的指定理事国有轮流担任的情况外,其他指定理事国都是常任的,因为这些国家每年都被指定为理事国。中、英、法、俄、美均为指定理事国。选举理事国按地区平衡分配的原则由大会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半,任期两年。理事会于每年举行四次会议。 3、秘书处 秘书处是执行机构,由总干事领导,下设政策制定办公室、技术援助及合作司、核能和核安全司、行政管理司、研究和同位素司以及保障监督司。机构总部设于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国际中心。它共有137个成员国。最近的第49届大会(2005年9月26日至9月30日)在该机构总部附近举行。 为日常执行办事机构,由总干事领导。下设技术援助及合作司、核能与核安全司、行政管理司、研究和同位素司、保障监督司,分别由五个副总干事领导。此外还设有三个研究单位:塞伯斯道夫实验室(奥地利)、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意大利)、国际海洋放射性实验室(摩纳哥)。总干事由理事会任命、大会批准,任期四年。 主要活动 1、向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它们开展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和应用; 2、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订立“保障监督协定”,对由机构本身或经其介绍提供的技术援助项目、对成员国或其他国际组织以及根据核不扩散义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特拉特洛尔科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等防止核扩散条约规定的义务)委托监督的项目实施保障监督,以确保这些项目不用于任何军事目的; 3、组织研究和制定有关核能利用的安全条例,并向世界各国推荐使用; 4、与有关成员国或专门国际机构签订科学研究合同; 5、召集各种科技会议,通过建立情报网、图书馆和出版书刊等方式组织关于原子能和平利用的资料交流。 经过历时四年艰苦的谈判,1997年5月,机构特别理事会完成了关于加强保障监督机制措施的“93+2计划”,通过了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范本。这标志着机构的保障监督能力和范围从仅核查各国申报的核活动扩大到可探察无核武器国家的秘密核设施和核活动。 1997年9月,机构缔结了《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修订〈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维也纳公约〉议定书》及《补充基金来源公约》。 总部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现任总干事巴拉迪(埃及人)于1997年12月1日任职,2005年9月第三次当选。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大楼国际原子能机构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联合国城是一组银灰色的现代化建筑群,由一幢圆柱形会议楼和6幢高度不一的办公楼组成。其中最高的一幢楼和旁边的另一幢楼,就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所在地。 援助 收集下述方面的资料并传播给缔约国和成员国: 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可提供的专家、设备和材料; 可用来对付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的方法、技术和研究成果; 收到请求时在下述任何方面或其他适当的方面向缔约国或成员国提供援助: 发生核事故和辐射紧急情况时编拟应急计划以及适当的法规; 为处理核事故和辐射紧急情况人员制定适当的培训方案; 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转达援助请求及有关的资料; 拟订适当的辐射监测方案、程序和标准; 对建立适当的辐射监测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调查; 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向缔约国或请求援助的成员国提供为初步评估事故或紧急情况而拨出的适当资源; 在出现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为缔约国和成员国斡旋; 成绩 自成立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和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料管理安全联合公约》、《修订〈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维也纳公约〉议定书》和《补充基金来源公约》等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包括参与制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监督条约的实施。 由于成绩卓著,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该组织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以表彰他们在阻止核能在军事领域内的使用以及在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 直至2008年底,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成员国在如何解决伊朗核问题上存在分歧。代表欧盟的英、法、德三国和美国坚持要求伊朗立即停止铀浓缩活动,否则将把伊朗核问题上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处理。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一些成员国则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朗核危机。 日本强震 2011年3月16日,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常驻维也纳国际机构代表中根猛15日向共同社透露,日本政府已请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快数日内派出专家小组帮助应对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事故。预计IAEA将首先派出环境监测小组。 IAEA此前曾表示,若接到日方的具体派遣请求将做出回应。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在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称“将尽早派出”。日本政府希望在国际机构的协助下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并从中立的立场获得事故评估。 中根表示,由于核电站附近已很难接近,最初预计将派遣小规模的专家小组,同时强调称,希望其尽早进入事故现场。 日本政府14日请求IAEA派出专家小组,双方目前正在就工作场所和期间等细节展开协商。[3]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15日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表示,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核电设施造成破坏,并不意味着应当放弃包括核电在内的和平利用核能项目。 他强调,我们“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而在这些方面,核电提供的机会远远大于它带来的风险。天野之弥还表示,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治疗癌症的可能,提供了廉价能源,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这些事实都不会因为此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事故而发生改变。 总干事 穆罕默德·巴拉迪(MohamedM.ElBaradei)1942年生于埃及。20世纪60年代,他在开罗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1971年和1974年,他又先后获得纽约大学国际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64年,年仅22岁的巴拉迪进入埃及外交部,开始其外交生涯。此后,他两次在埃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 1984年,已积累了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巴拉迪进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处工作。1984至1987年,他先后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驻联合国代表、国际原子能机构法律顾问和法律部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外关系部主任等职。由于工作出色,他1993年被任命为负责对外关系的助理总干事。1997年12月1日,巴拉迪接替前任瑞典人布利克斯,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1年9月获得连任。在此期间,他先后经历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核危机的严峻考验。2005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一致同意巴拉迪继续担任该机构总干事,任期为4年。 巴拉迪会懂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已婚,有一子一女。 1998年7月和2002年1月曾来华访问。 与中国的关系 1984年,中国政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了接受规约的接受书,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20年来,中国参与了该机构一些国际公约的制定工作,并与该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公约和协定。 1984年1月1日,我国政府递交了接受机构规约的接受书,成为正式成员国。 1986年,我国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 1988年9月,中国与机构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1989年9月18日生效。 1988年12月,我国参加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制定、并由其总干事保存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 1990年6月22日,我国与机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协定》。 1994年9月,我国签署了《核安全公约》。 1997年5月,在机构特别理事会上,中国声明接受机构“93+2”计划的某些具体措施,并承诺将在适当时候与机构缔结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使这些措施得以实施。
国际公法的意思及读音
读音:guójìgōngfǎ
注音:ㄍㄨㄛˊㄐㄧˋㄍㄨㄥㄈㄚˇ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调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关系的准则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它的渊源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际机构的决议;没有象国内法那样的统一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而是通过各国的协议来制定、修改和执行。通常简称国际法,旧称万国公法。英文翻译1.【经】internationallaw;internationalpubliclaw;publicinternationallaw
相关字词典推荐:
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意思和发音
以上就是晚鲸小编为您整理国际母语日的意思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