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5月14日 已帮助: 552 人 来源:南通秦学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灾难经济学的意思及读音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勾欢于2018/5/14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灾难经济学的意思及读音、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灾难经济学 - 简介 自然灾害经济学至少包括灾害不可完全避免、灾害反馈决策、害利互变和治标措施和治本措施互促合益等原理,但是,祸福转换离不开人的因素。对投资者而言,不期而遇的大灾难,常令金融市场大起大落,其中波动的规律并不像灾害本身那样难以预测和掌控。 初步发展 灾难经济学源于“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是指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所提出的损害有益社会理论。巴斯夏举的例子称,假设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自然灾害经济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个别学者开始关注自然灾害 经 济的影响以及其防范措施。在《信息与协调经济学的一个案例研究:天气预测系统》 一文中,Nelson 和 Winter(1964)确定了天气预报对卡车是否采取防水油布来遮盖 货物以避免雨水侵蚀的作用。虽然其研究重心放在这种日常决定上,但他们的模型 也 适用于自然灾害的其他形式。一个综合的灾害保险体系比政府直接补偿对经济发展 更 加有利,如 Kunreuther(1968)以及 Dacy 和 Kunreuther(1969)。虽然这些研究仅仅停 留在浅层次的预防措施,运用的模型也较简单,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研究作用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 在 经济体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商业中断产生的损失度量上;对于减灾防灾措施也主 要 指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修正;以及灾害保险的运用。 1、直接灾害损失和商业中断引致损失。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 建立一个损失估算的坚实的实证基础。Kates(1971)运用调整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分析 框架,人类生态学观点强调不同风险类别的判别、理解决策过程和社会脆弱性,以风 险视角看其对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并需要对其作出区分。Arthur Atkisson,William Petak 和 Dan Alesch(1984)提出一个基于计算机处理的风险可 能性分析模型,得出 1970年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害超过了其他类别如交通事 故、 犯罪与污染等所带来的损害的结论。 Delaware 大学灾害研究中心的 Tierney(2001) 和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产出调查,试图确定商业中断损失的主要来源与主要处理机 制,并指出商业中断损失在量上足以相当于直接财产损害。关于自然灾害对区域经 济 的影响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 Cochrane(1984)用一般均衡模型 对预想的灾害进行模拟后发现,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收入的边际效用、消费和 生 产函数中的替代弹性、区域间的价格差异、最大劳动力人口以及资本的流动性有关, 其研究对后来的灾害经济学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 2、自然灾害预测和修正的经济效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灾害的预测和 修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气预测和对暴风雨等的即时修正在减少灾害损失的作用。 Howe 和 Cochrane(1976)通过检验市政管理者对于暴雪灾害预报所采取的相对应的 决策, 指出在处理未来可能的暴风雪时, 天气预测能有效的减少这种长期投资的成 本。 在阐述存在一个决策区间使得预期的处理暴风雪的总成本只有细微的差别的同时,他 们还说明了提高预测精确性所能带来的巨大潜在收益。RA Howard,JE Matheson 和 Merkhofer(1972)介绍了决策分析怎样运用于决定是否在某一海岸地区播种一个飓 风来减少原来飓风的风速。尽管科学证据表明播种飓风能减弱原飓风的风速比增加 其 风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但是政府却因为需要对这场灾难所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负 责 而有所顾虑。Changnon,Farhar,和 Swanson(1978)呼吁对这项超过20年的研究工作 的更大的金融支持,进而发展一项更有效的冰雹控制技术来减少农作物损失和财产损 害。 3、灾害保险与其他个人保护措施的投资。早期的研究较少涉及自然灾害保险和 个人保护措施,运用的模型也较简单,但是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不断完善模型,使其 更接近于现实的过程。Jaffee,和 Russell(1997)指出保险人不愿意对灾难风险提 供 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被要求持有大量的流动资产。Ehrlich 和 Becker (1972)提出: 如果保费是基于风险而定,那么市场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在具有成本效益、能减少损 失 可能性的保护措施上,但减少未来损失规模的自我保护措施,可能会导致道德风险 问 题。Lewis 和 D Nickerson(1989)考察了灾害救助项目会在什么程度会阻止个人购 买保护措施。 研究进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关于灾害对经济 的 影响,不再仅仅停留在直接的经济损失,而是涉及到灾害风险损失通过交互式传递 而 产生的区域影响;关于防范风险的策略也逐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购买灾害保险的 个 人保护措施外,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为灾害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的得到 了 前所未有的创新,许多学者开始将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到自然灾害经济学中来。 Carol Taylor West 和 David Lenze(1994)证明了标准的经济模型在处理灾害问题时 必须加以修正,因此他们对灾害损失 估算提供了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 (一)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灾害具有区域组合规律,它不仅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组合规律属 于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影响分析的文献当中,大多是以投入产出模型为主。如:Rose,Benavides,Chang,Szczesniak 和 Lim(1997)说明了投入产出模型在综合工程模拟与调查数据方面可以更好地反映灾害条件方面的有效性,合 理的考虑个体行为与区域的弹性恢复能力能够避免对经济损失的过分估计,他们通 过 构建这个包含了空间特征的线性规划模型,解释了如果稀缺效用资源在地震过后能 通 过市场或者行政手段来进行理性分配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话,区域损失就能够极大 的 减少。 SungbinCho,PeterGordon,JamesMoore,Harry Richardson,Masanobu Shinozuka 和 Sthphanie Chang(2001)阐述了基础设施状况、交通网络与双区域投 入-产出(I-O)模型相结合能够更精确的测度灾害影响,发现高速公路系统的大量 冗 余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地震过后弥补其经济影响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 Cole(1994)运用社会核算矩阵模型估计出灾害对区域经济的生产、家庭、政府、企业 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际上,社会核算矩阵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 (二)个人保护措施 灾害保险与金融工具的选择 Shogren 和 Crocker(1991)对自我保护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既能减少潜在 损失可能性,又能影响损失严重性的投资行为。各然保护措施包括进行必要的保护 手 段,如在地震多发区,人们对房屋建筑材料会有特别的要求。典型的个人保护措施的 经济手段有灾害保险和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如灾害债券。关于灾害保险的研究都 集 中在为什么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不对巨灾提供保险,以及用以补充传统保险手段的金 融 工具如何赔付灾害损失等。Cummins,Doherty 和 A Lo(2002)指出尽管看起来保险业 有足够的能力为大型灾害提供赔付,但以保险行业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会引起大量 的 破产。对保险人而言,获得更大偿付能力的一个办法就是购买再保险。Kenneth Froot (2001)提出再保险人面临融资的不完美性,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这能使他们向灾 难保险索取超过精算基础价值的高额保险费。鉴于此,在贫穷落后的经济中,个人的 灾害保险更加难以形成, 政府 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 这一保险体系不仅包括了灾害来临时的饥荒救济,还应包括应急的公共就业以及失 业 保险、收入补贴等社会福利计划。资本市场通过灾难债券、远期和期权,对灾害风 险 提供保护的作用。Jerry Skees(2000)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遭遇旱灾是面临食物不 足的挑战时,应设计一种降水合同,合同规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对当地的农民给予偿 付,偿付的数额应该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数,而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数测定。然而 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主要集 中 于保险和国家财政补贴上,关于金融工具的引入问题较少有人提及。Paul Freeman(2001)把金融工具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国有资产、政府在转移风险中期重要作 用以及政府作为穷人的保护人这些情况下,并检验其应用效果。 Freeman 总结出风险 套期保值工具在前两种情况下很有效,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则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 于 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建立对粮食的交换权利体系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权利的研究成果为灾害经济学提 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他提出交换权利一说。饥荒的发生与受灾某些行业群体的交换 权 利丧失密切相关,饥荒的发生可以用人们的“权利失败”来解释。萨赫勒地区减灾的 关 键问题是通过公共机构解决食物问题的脆弱性,确保每一个人的食物权利。这一权 利 不仅包括灾难期间的食物分配,而且还包括通过社会保险和就业保障来实现的较长 远 的权利安排。森特别强调了通过国家扶持来创造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收入, 使就业者获得了取得食品和劳动的机会,还可以鼓励一国的贸易和商业过程。森进 一 步提出,一国合适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发展程度,对减小 自 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变革,如税收和补贴等激励机制使易灾 区 人们建立合作;如在防止牧民过度放牧而造成植被减少的问题上,政府适当的制度 变 革可以建立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牲畜所有权做出积极反应,而对他人的牲畜所有权 做 出消极反应的私人权利,以使每个牧民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牲畜数量,降低灾害发 生 的可能性。与森持有同样观点的 Barciay Jones 和 William Kandel(1992)回顾了大 规模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相应的人口和资产的集中,进而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脆 弱性。他们指出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分布区的一些特征就是自然灾害相关联的,在这 些 地区由于发展的压力所导致的为了利益而牺牲抗灾安全性的担心,这将增加在发展 中 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从灾难经济学看日本震灾 震灾出现之前,日本经济已强劲复苏。数据显示,日德美三国在2010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3.9%、3.6%和2.8%,而在2009年分别下降6.3%、4.7%和2.6%。由于基数抬高和经济刺激计划减弱等因素,今年1月份,IMF预测今年和明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6%和1.8%,仍为温和复苏。 日本经济复苏进程会否因地震而中断,无疑是金融市场关注话题。当下,日本央行的基准利率为0-0.1%。由于银行业仍未摆脱流动性陷阱,日本难以出现多数地区灾后重建引发的通胀压力,未来一两年内低通胀的概率更大。同时,日本国债规模接近GDP的两倍,这意味着政府大举借债的难度大于1995年,但是,由于日本国债多数是内债,再加上日企有庞大的海外资本积累,日元回流为日本救灾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破坏创造需求”的理论叫“破窗理论”,其认为窗户破了可带动就业。这常遭遇经济学界的非议,却可解释缘何灾害降临,GDP增速却不减少。从自然灾害经济学角度来看,灾难经济损益的规模,相当于灾区国民财富存量(即过去GDP增长的总和)的损失,加上因存量损失引起的流量减少(相当于GDP下降),再减去救灾引起的流量增加(相当GDP增加)。由于震灾引发的财富损失并未计入GDP统计,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的GDP增量,是否高于因为灾害引起的GDP下降,比如日本汽车业和芯片业公司的暂时减产等,这才是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因地震和海啸引发的严重灾害,属于需求刺激型灾害,在破坏国民财富的同时,却能扩大总需求,拉动当期GDP的增长。典型例证是,在1995、1996和1997年,日本实际GDP同比增长分别为2.0%、2.7%和1.6%,远高于1994年的1%。同时,从1994至1997年,日本CPI同比增幅分别为0.4%、-0.1%、0.4%和2.0%,显示物价上涨可能要在灾后重建的第三个年头才加速上行。 应用 灾难经济学,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比如说1929年,美国遇到经济大萧条,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解决经济萧条的问题,就叫那些失业的工人去挖洞,把洞挖好后,然后再叫另一批工人给填上,然后再让另一批工人把洞挖开……,如此循环。 因为要挖洞,所以就要付给工人工资,那些拿到工资的工人拿到工资后,才能去面包店买面包,这样面包店才会去买面包原料,于是刺激农业行业,刺激电力行业…… 于是一连串的刺激,造成了美国经济恐慌后的复苏。 这就是灾难经济学的实例之一。
相关字词典推荐:
雷电灾难的意思和发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雷电灾难就是指由于雷电而引起的火灾,大面积停电等灾祸。详细解释 【雷电是什么】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雷云的形成】 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带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试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还有争论。 1.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 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冷云的电荷积累 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 ①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 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 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和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度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离子迁移时,带正电的氢离子速度较快,而带负电的较重的氢氧根离子则较慢。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就出现了冷端氢离子过剩的现象,造成了高温端为负,低温端为正的电极化。当冰晶与霰粒接触后,又分离时,温度较高的霰粒就带上了负电,而温度较低的冰晶就带上了正电。在重力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较重的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层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 ③水滴因含有稀薄盐分而起电 出了上述冷云的两种起电机制外,还有人提出了由于大气中水滴含有稀薄盐分而产生起电机制。当云滴冻结时,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纳负的氯离子,却排斥正的钠离子。因此,水滴冻结的部分带负电,而未冻结的部分带正电(水滴冻结时是从里向外进行的)。由于水滴冻结而成的霰粒在下落的过程中,摔掉表面还未来得及冻结的水分,形成许多带正电的小云滴,而冻结的核心部分则带负电。由于重力和气流的分选作用,电正点的小滴被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3.暖云的电荷积累 在热带地区,有一些云整个云体都位于0℃以上区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没有固态水粒子。这种云叫暖云或水云。暖云也会出现雷电现象。在中纬度地区的雷暴云,云体位于0℃等温线一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区。在云的暖区里也有起电过程发生。 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数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带电机制还是由于水滴冻结造成的。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云顶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彩发展成为雷雨云。飞机观测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积累即雷雨云迅猛带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 【闪电是什么】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雷电发生的频率与特性】 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在美国,雷电每年会造成大约150人死亡和250人受伤。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在雷电发生频率呈现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会被击中一次。每座1200英尺的建筑物,比如广播或者电视塔,每年会被击中20次,每次雷击通常会产生6亿伏的高压。 每个从云层到地面的闪电实际上包含了在60毫秒间隔内发生的3到5次独立的雷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大约为2万安培,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减半。最后一次雷击之后,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经测量,这些雷击的上升时间大约为200纳秒或者更快。通过2万安培和200纳秒,不难计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 【相关案例】 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雷暴,导致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的危害】 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跟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雷电灾害在中国也有不少,最为严重的是广东省以南的地区,东莞、深圳、惠州一带的雷电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世界之最,这些地方也是因为大气层位置比较偏低所造成的影响。纽约是雷电灾害最多的地区在近几年更是明显加强,我国的东莞近最为严重,雷电所带来的经济亏损在夏季5-8月之间,东莞当季的GDP比例亏损度接近6%,上千万的经济亏损,也是一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多起雷电伤人事件在东莞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达到了全世界雷击人事件最频繁,最多的地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雷电受灾重区之一。 【防雷击须知】 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 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 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 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 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预防雷电的方法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当发生雷击时,旅伴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死亡。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雷雨天气发生时,即使在安装了避雷针的情况下,也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空间电磁波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从电闪雷鸣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顶上、高大树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故多发区。 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宏民:在室外,要考虑到雷电活动区域,看雷电活动远近,一般是听雷声就能判断出远近,不要躲到避雷针和大树下面。在空旷的地方不要打雨伞,因为雨伞有针尖,电场强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旷地方打手机。要蹲下来,两脚并拢。 专家最后强调,如遇雷雨天气,市民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这些建筑物或汽车被雷击中,它们的金属构架或避雷装置或金属本身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
灾难是什么意思
读音:zāinàn
注音:ㄗㄞㄋㄢˋ
近义词: 灾殃 灾祸 灾害
痴呆灾难的意思及反义词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痴呆灾难-简介 痴呆灾难是指在缺乏资金和支持的情况下,老年痴呆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并因此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的现象。只有合理的治疗以及相关支持菜能够让痴呆症患者生活的更好。 英老年痴呆症患者将成国家灾难 英国当前有82万人据信患有痴呆症,他们逐渐丧失记忆,同时越发难于应对日常活动。造成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就是阿尔茨海默氏症。未来15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英国可能将有多达100万人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截至2051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70万,对非正式护理人员、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敬老院带来沉重负担。 2011年,英国慈善组织警告称,除非在研究如何诊断和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方面与对抗爱滋病的斗争一样积极,否则的话,英国将面临一场“痴呆灾难”。研究发现,担心患上这种大脑退化型疾病的人数超过担心患上癌症的人数。 数据显示,英国在20年内将有多达100万人患上某种类型的痴呆症,三分之一的领养老金者将死于这种疾病。英国每年用于癌症研究的投入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的12倍,参与研究如何治疗肿瘤的科学家人数是研究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科学家的6倍。目前,英国有多达三分之二的痴呆症患者从未得到确诊,最理想的治疗手段也只能帮助缓解症状而无法阻止病情恶化。 经济损失 调查机构YouGov一项由2000多人参与的调查发现,有31%的人最担心年老时患上痴呆症,相比之下,最担心患上癌症的人的比例为27%,最担心死亡的人的比例为18%。英国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的正式名称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基金”,根据他们的估计,痴呆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30亿英镑,超过癌症和心脏病的总和,前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20亿英镑,后者为80亿英镑。 资金投入 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基金指出,每年用于寻找更理想的阿尔茨海默氏症诊断和治疗手段的资金只有区区5000万英镑,相比之下,用于癌症研究的资金为5.9亿英镑,用于心脏病研究的资金则为1.69亿英镑。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让一种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简单血液检测方式趋于完美——早期诊断可能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虽然研发出几种用于帮助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药物,但它们只能缓解症状,而无法遏制大脑退化过程。 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目前正呼吁公众、政府首脑和私营企业帮助提高相关研究投入。其首席执行官丽贝卡·伍德表示:“公众对痴呆症的担忧一直非常高涨,但有关痴呆症的研究仍旧少得可怜。英国拥有大量这方面的人才,能够为抗击和战胜痴呆症提供很多帮助。”她指出这家慈善组织利用公众捐款资助了数百位科学家,然而,即使政府也参与其中,有关痴呆症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其他疾病。 政府支持 英国负责保健服务的大臣保罗·伯斯托承诺政府将为有关痴呆症护理、治疗和成因的研究提供必要帮助。“卫生部2011年的研究预算接近10亿英镑。我希望提供更多资金,资助痴呆症研究。但只有研究建议的数量和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证明增加投入是一种合理做法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这么做。”
以上就是勾欢小编为您整理灾难经济学的意思及读音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