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培训网合作机构 > 东莞培训学校 > 东莞精锐教育欢迎您!
手机版 | 分享到
联系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咨询时间9:00-21:00)

021-63301563

当前位置:中小学辅导学习资讯 > 地震考古的意思和发音

地震考古的意思和发音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5日       已帮助: 14 人       来源:东莞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地震考古的意思和发音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艳骨于2019/2/23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地震考古的意思和发音、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地震考古(seismological archaeology)是指利用考古手段和考古资料研究历史上地震现象,以探寻古代地震规律的学科。是考古学与地震学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详细解释  具体方法  地震考古具体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古建筑及其附属物如碑刻、题记以及古城址、古遗址等,结合文献记载研究历史上地震问题。经受过地震的古代建筑物,可以说是历史地震的实物见证。通过对古代建筑物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可以为我们研究历史地震的发震时间、余震、震中位置、影响范围、地震烈度以及烈度递降和异常等重要问题提供比较准确的资料。通过对经过地震遭到破坏或毁坏的建筑物的基址、规模、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推断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层断面的走向情况。  现实意义  地震考古,其研究工作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中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众多的古代石刻碑记和一批历经地震劫难而又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为推断历史上地震的时间、震中地点、破坏程度和震前预兆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地震考古的研究成果 ,可为现代预测、预防地震灾害服务。  地震的考古学考察,丰富了地震科学的宏观研究,对防震抗震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2000年在青海省民和县发掘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保留了地震、黄河大洪水以及山洪袭击的多重灾难遗迹,在一些房址和人们活动的广场和壕沟内发现了地震裂缝,这些是遗址曾发生过两次地震灾害的证据,对于古环境研究以及多科学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我国地震考古的发展情况  一百年前(1906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强烈大地震,碰巧当时有电影胶片记录了地震发生的过程,这启迪人们可以通过胶片记录的大量科学图像和数据来反复观察和研究地震现象。而后,随着“弹性反弹理论”的提出,现代地震学应运而生,研究过往地震在人们认识地震和地震预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  20世纪80年代初,古地震研究成了地震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一般是由地震学家在已发现的重要断层或断裂带上,开展的深入地下观测,目的是发现其中保存的过去一次或多次地震的地质现象。  而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存物,并通过这些物化的人类活动证据,观察、研究和复原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古代遗存现象,涉及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  因时而兴  中国的地震考古工作 ,起始于1969~1976年京、津、唐地区进行地震考察时。  我国在修筑葛洲坝、长江三峡大坝等重要的基本建设项目中,选址时都考虑和注意到了用考古学资料的证据,来分析判断其所在地的地震和地质构造活动与环境变化,以确认坝址地点肯定是一个地质结构非常稳固的地方,而且在历史上没有受到过强破坏性地震的危及。特别是对数千年或数百年这种短时间尺度的分析,主要依靠的是考古学资料来确定年代范围,获得灾害和变化的证据。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中国文物考古学界主动投入了一部分学术力量,参与地震考古的研究。当时的“地震考古”,比较多的是通过研究古代墓葬和古建筑物等遗址遭受古代地震的过程和受损程度,研究确认它们的建造和延续年代,以及经受地震灾害的年份:再结合相关地震资料分析当时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推测震中地点,波及范围,地震强度、烈度及破坏的情况。  此外,古代文字题记和碑刻记录,也是研究古代地震发生情况的重要“证物”。在四川省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有一个地震碑林,许多碑刻上均记载了该地区历史上的地震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一个区域的地下考古资料和地面文物资料,认识其分布和沉积物变化规律,结合相关环境的地质构造活动规律,分析探讨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技术  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在当时甚至现代都很先进的地震防御、预报技术和知识。比如,早在公元132年,东汉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我国历代的许多古建筑物都总结和利用了若干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它们体现出优良的抗震结构和性能,收效甚好。如,山西的应县木塔,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近千年而不毁,经受了无数次地震灾难的考验。  专家们分析了木塔的抗震性能,发现首先是塔基坚固,地下土壤结构密实稳定,柱根深度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沉降保持均匀一致,桩基础之上再加石砌基础,先为方形,再为八角形,相当稳固:塔高与基础的范围之比为2:1,利于木塔的稳定性;在塔身方面,整体结构比例适当,八角形十分稳实,阁楼式建筑为框架结构,中心有一圈内槽柱起稳定作用,五层楼阁的外槽部分还有四组暗层,后来又加了斜撑。整个塔的木结构具有我国古建筑“梁架榫卯”结构的抗震优点。  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专门研究了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结构分析,他认为该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主要是因为:①地基坚实而匀称;②梁架用材尺度得当;③柱网布置全局一体,④套框式梁柱结构;⑤柱子侧脚起稳定作用;⑥不同方向的井口配置;⑦暗层内增加斜戗柱;⑧榫卯结合严实而又不死固。这八个方面的性能优势,也反映出我国古建筑物防震抗震的一般特点。  过往地震的记景和见证  在周围地区的强烈抬升和自身区域相对下降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临汾盆地,位于山西,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强烈地震,是地震活动的活跃区,东西两端都有断裂带存在。同时,该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不同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物的遗存非常丰富,为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通过分析沉降带的考古遗存埋藏之后的沉积速率,而获得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变化,为地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研究者在工作中,通过对一定时期累积的形变的测量、测算,结合历史地震的资料分析,对盆地内不同地点分别作出了未来一百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预报和最大震级的估计。  文物专家对山西南部古建筑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实物资料和文字题刻资料的收集,准确考订了历史上山西赵城地震(1303年)和临汾地震(1695年),对于这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余震情况、伤亡情况、破坏程度等,都有新的重要改定。可见,现存的历史地震资料有的记载得并不完整和准确,需要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分析和核实。  在云南的洱海地区,考古学家通过古遗址、古墓葬的分布变化,发现洱海有向东移动的趋势,而且这种变化速度较快。这个变化规律,与大理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因为苍山——红河断裂带正好经过洱海。同时,区域内多次历史地震的资料显示,地震活动在苍山、洱海一带较为活跃。这样,便从考古材料上为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史前地震遗迹  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灾难遗迹。这座古罗马时代的名城,因当时维苏威火山的突然爆发严重受灾而毁灭。实际上,历史上因洪水等自然灾害毁灭的古代遗址更是不计其数,这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是颇为惨烈的。此外,还有一些沉入水底的遗址,不一定是由于洪水,但有可能因遭受了地震等地质灾害而在陆地上消失。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史前时代,我国青海民和县的喇家村,就发生了地震和洪水双重灾害现象。考古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深入发掘和考察,找到了发生洪水和地震的大量证据,确定了地震在喇家遗址古村落的毁灭中起了最初的主要破坏作用,而后黄河大洪水则完全覆没了这个史前聚落。  在喇家遗址若干房址里发现:不少人骨的姿势异常或有明显骨折现象:他们被埋没于房址里,东倒西歪、横七竖八,展现出当时地震灾害的强烈影响和惨不忍睹的景象。同时,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地震灾变现象。比如,有大量地震喷砂、地裂缝,因地震导致的地层塌陷、错位、起伏等,以及史前建筑和墓葬的变形、坍塌、错缝,开裂等。因喇家遗址存在广泛的震灾和洪灾现象,有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  喇家遗址的发现,转变和发展了地震考古的概念,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发掘深埋在地下的地震灾难的古遗址,来开展地震现象的考古研究,而且这还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地震资料。  目前看来,古地震研究与地震考古的结合还很不够,喇家遗址还没有专门研究地震的科学家来直接参与工作,我们迫切需要双方加强相互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地震研究的快速进步和更大发展。  当然,地震和地震科学是变化多端、极其复杂的,我们对地震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距离科学准确的预报地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技术和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以各种方式记载和存在的古代地震资料是值得我们充分汲取的成果。

相关字词典推荐:

地震云的意思及反义词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地震云是指所谓的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地震云-地震云形成  1、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板快之间相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量的能量粒子释放。大量的能量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大量的能量粒子会穿过岩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进入原子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当周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这种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原子发生变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的能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大量的能量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吕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寿仲浩对地震云的成因机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这些裂缝一方面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胀、收缩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随着孕震区构造活动的加剧,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大量热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蒸汽不断上升,遇到冷凝条件就形成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震云-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史料记载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清人王士祯在其所着的《池北偶谈卷下》中“地震”一节里,谈到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时,记有:“淮北沐阳人,白日见一龙腾起,金鳞灿然,时方晴明,无云无气。”这里说的龙,看来是一种“黑云如缕,宛如长蛇”的长蛇状带状云,阳光一照,便显得金光灿烂。这便是地震云中的一种。另中国古代的许多县志和史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1935年中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好似把天空分成两半。此怪云被当时奈良市的市长看见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市长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市长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气象学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市长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队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两、三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结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  地震云-命名由来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中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地震云-形状特征  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地震云的特点有五种:  1、外形呈细长条带状,有时如一直线,有似飞机的尾迹;有时为辐射状,数条地震云交于一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有时为干涉纹状,形似人的两排肋骨。  2、边界清晰,此点有别于傍晚出现的辐射状高积云,也是几条长条形云延长交于一点。  3、出现的时间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4、其云多为无端横出。  5、其色可怖。  地震云-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地震云-现象征兆  地震云所携带信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有地震: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  2、地震时间及强弱: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3、地震的地点方位: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在垂线方向上可能较近,也可以很远。一般认为震源大体就在跟地震云相垂直的地方。如果在一次较大的地震之前,各地普遍出现了地震云,两位相隔很远的观察者都看到这种云,他们联系一下,各自报出观测到的地震云的方向,画在地图上,那么,这两条云的垂线的交点,就是将要发生地震的地方。经中日两国有关人员验证,这一结论大多是可靠的。中国研究地震云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沈阳军区某部干部董振海尤突出。董振海现任辽宁省地震云研究会副县长理事长。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看云识天的本领。1975年海城地震后,他开始看云测震,坚持不懈。1978年7月6日,他发现了地震云,指出9天内“地震可能发生在东南沿海或台湾一带”,9天后台湾果然发生了7.4级地震。  地震云与地震预测:  1、地震云呈辐射状时,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其它两种形状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2、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越近。  3、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离发生地震的时间越近。  4、颜色越令人恐怖,则地震强度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云-研究探索  电离层、磁层电(磁)场与地球表层发生电磁感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地表——电离层、磁层电(磁)场,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当大气层中的某个局域聚集了大量等离子体时,其对应的地面必然感生同样强度的等离子体电场;同样,当地下某个区域聚集了大量等离子体时,其对应的大气层也必然感生同等强度的等离子体电场。二者互为因果。雨云常常是带电的,而地震云可能是一种带电量较高的云。由此看来,地震云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合理的,而且可能是导致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  如上所述,地震云极可能是一种带电量较高的电荷云(等离子体云)。  地震云与地震的关联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就在7月27日傍晚,远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的云彩,并用相机拍摄下来。经研究,这条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发生地震的前兆云。  1977年12月20日中午前后,吕大炯先生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的山坡上,从正南方向观测到一条仰角较低东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带状云。吕大炯先生又发现近两日来,基岩电与基岩应变都发生突跳,经过计算,吕大炯先生发布了在日本、阿留申一带,可能于当日21点25分前后发生6.0±0.5级的地震,在次日5点35分前后发生6.8±0.5级地震的预报。结果预报正确,在日本小笠原一带,当日16时56分发生5.8级地震,次日9时零6分发生6.5级地震。  很可能,这种地震云不单单是地震的预兆云,而且是直接导致地震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异常的长条状地震云,极可能是在地内强电场的感应下,聚集形成的某种符号的电荷占优势的等离子体云,这种外形似稻草绳状的带状云极可能充当了地内电场电路中的导线,将电离层等离子体向震区另一种符号的电荷占优势的地内电场输送,成为地内正负电荷(等离子体)发生复合放能的“导火索”。  日本前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真锅大觉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吕大炯都曾多次成功地通过观测地震云来预报地震。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吕大炯总结出了地震云的三种主要类型:一是走向垂直于震中方位的稻草绳状或条带状云;二是焦点位于震中的辐射状云;三是干涉条纹状云。  键田忠三郎、真锅大觉等人发现,放射出强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条带状云预示着大地震。  在形态方面,用肉眼看,强劲有力的云,好象把天空分为断层那样的云,宛如一条弯曲的蛇令人感到生畏的云都是强烈地震的前兆云。  在色彩方面,有的云灰色、黑色和红色混杂在一起,令人感到生畏。这种令人生畏的颜色成分就可以说是大地震的前兆。有的地震前,只有一条红色的条带状云漂浮在晴空。(云彩之所以具有绚丽色彩,可能正是由于它充满了电荷的缘故.——引者)  在时间上,如果地震云以一定的形态在晴空保持一个小时以上,那么附近就要发生地震。异常的如同火焰般鲜红的朝霞或晚霞也是地震的前兆。  如果虽然出现了地震云,但是它和另外出现的地震云互相交叉,或者二条地震云在他们延长的一端发生交叉(或与高空幅度宽阔的薄云形成交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不会发生地震。显然,放射出强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带状云、红色的云、灰色、黑色和红色混杂的甚至强烈大风都吹不动的云,火焰般的鲜红或由红色、紫色以及各种颜色混杂而成的朝霞或晚霞,极可能都是充满了电荷的等离子体云(否则不会发光和有怪异的颜色)。这些巨量的电荷或等离子体云流入地面后,就会在那里形成更为强大的电场,电场中的等离子体一旦发生复合放能,就导致地震。  时间上保持1小时以上,向地内传输的电荷量已较大,所以能形成地震。时间过短,则向地内输送的电荷量较少,故不足以引发地震。而所以出现两条相交的地震云就不会发生地震,极可能是由于两条云中不同符号的电荷各占优势(否则不会相交),两种电荷相交后发生复合,不会再流入地内,故不会发生地震。  另外,从地震云与震中位置的关系来看,也符合作者提出的地震云可能是地震的部分电荷源的观点。——键田和真锅先生发现,震源总是在云的延长方向或垂直方向。按照真锅先生的说法,震源放射出的电磁波有两种,一种如同向池中投进一块石子时产生的同心圆的波纹一样逐渐向外扩展;另一种呈放射状的直线从震源向四周射出。当同心圆的上空出现地震云时,震源就在和云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焦点上),当放射状直线的上空出现地震云时,震源就在云的延长方向上。地震云的延长线方向,可能就是地震云(中的电荷)进入地面的地点。而震源在与地震云形成的垂直(直角)方向,则可能与“偶极子受力的方向一般并不和电场的电力线同一个方向,甚至可能垂直于电力线的方向,即偶极子可沿等位面受力”有关。  地震云预测地震  用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曾一度出现在中国和日本,但1985年后又归于沉寂。  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地震云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大炯。1977年吕大炯、宋松等人等开始用地震云来预测地震。1978年,吕大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及专著《震兆云霞》〔学林出版社,1982〕。  俄国对地震云和热红外研究较早。B.H.纳尔纳斯1912年提出地球放气作用的理论解释。1988年,B.Горнывм等报导了震前地震云和地球热红外辐射为地震活动性标志。它们由地下气体喷发所致,其基本形态有2种:一种是边界平直的狭窄云带(白色);另一种是云块中窄冲蚀带(黑色)。它们分布于活化断裂带上空,延展可达数百公里。  当今用地震云预测地震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研究者为旅美中国研究者寿仲浩。1994年开始,寿通过互联网上有定期发布卫星云图的网站利用卫星云图取代了室外观测地震云,进一步提出了地震云成因理论,形成了一套预测中短临地震的基本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对全世界地震进行预测,并将预测信息及结果在网站〔http://quake.exit.com〕上发布,接受世人的检验。10多年来,他正式向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预测大地震意见50多次,其中36次三要素较正确。  特别应指出,联合国将旅美中国人寿仲浩的论文“伊朗班姆地震预测和宇航技术”收入了“联合国对于宇航技术应用计划研讨会”论文集,成为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推荐的唯一项地震预测成功技术。  经过许多研究者的长期努力,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与重视。


地震前兆是什么意思

读音:dìzhènqiánzhào

注音:ㄉㄧˋㄓㄣˋㄑㄧㄢˊㄓㄠˋ

基本解释: 震前发生的与地震有内在联系的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地下水位、地电、地磁和动植物反应等异常变化。但因地震前必然要出现的“前兆”尚未确证,故需对地震前兆作综合分析,以便准确作出地震预报。


海原地震的意思及读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海原地震-简介    宁夏海原8.5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一带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此震是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损失极大,波及面极广。全球地震目录定此震为8.6级,震中烈度为最高的ⅩⅡ度。地震的有感范围远达北京、上海、重庆。极震区内村镇埋没,地面或耸成高陵或陷为深谷,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海原、固原等4城全毁。仅海原一县死者就达7.3万余人,全区因地震而死者不下20万人。据1949年以后调查,地表断裂带从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00千米。此震为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重复期很长。    地震使干盐池北延了一公里  海原地震的发震时间为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海原地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7,东经105`7度。海原地震的基本情况是:宏观震中位于还海原县的西安州、大沟门至干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其经纬度35`38度,105`21度;震中烈度为12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面积2万平方公里,这次地震波及南下、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4强,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  极震区的海原、固原和西吉县严重滑坡,仅在西吉县的夏家大路至兴平间64公里范围内,滑坡就达31平方公里,在靖远、会宁、静宁、隆德4县竟发生503处的滑坡。在固原县的石碑塬一带,发生了一个长达3500米的滑坡体,在会宁县清江驿响河上游,滑坡体将2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并在其上游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滑坡。大地震使东穴舟山区村镇埋没,山崩地裂,海原、固原等县城全毁,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极重,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23`4万人,伤及不计其数。  由于海原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的大,而且强烈的震动的持续了十几分钟,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因此,兰州白塔山公园的庙碑上用“环球大震”四个字来形容这次大地震,是最恰当不过了。历史碾过了一个世纪。今天,地震造成的许多遗迹和景观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曾发生的一切。  海原地震-震级  世界上记录到大地震为8`9级。一次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相当于1`4/10(25次方)尔格,如果把这些能量换算成电能,它需要像中国刘家峡那样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2`5千瓦)连续工作30多年。海原地震被确定为8`5级,其释放的能量355/10,这些能量也需要刘家峡水电站将近10年。从古至今,中国共有3次地震被认为达到8`5级,除海原地震外,还有1688年山东郯城地震和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但海原地震是中国唯一震中烈度定为12度的地震。  海原地震-波及范围    海原地震波及范围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范围可以和海原地震相提并论。据有有关资料记载,这次地震中将200公里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使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踏,被毁房屋约有百户“;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句;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绘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  海原地震-人员伤亡  海原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数字是除了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外最多的一次。1922年八、九期《地学杂志》的资料表明这次地震共死亡人数234117人,但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死了27万多人。[1]其中海原县死亡73027人占全县人口的59%,占总死亡人数的31`2%,固原死亡39068人;通渭死亡人数18208;人静宁死亡人数15213人,震中所在地海原县,死亡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地震还压死大量的牲口,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这一次强烈地震给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灾情惨重。  海原地震-地面构造的变形    宁静文庙塌毁  海原地震的震中烈度所以被定为12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震中和极震区范围内,出现了普遍而强烈的的构造变形带和各种各样规模巨大的其他现象。银川以北接近蒙古沙漠的长城被地震切割,黄土高原地貌全改,高断成沟地,连山裂开巨口,平地出现了小湖。  断层:极震区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断层,有的断层长达数十公里,水平断距最大达17米,垂直断距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它们错断山脉。错开田埂,穿过河流,越过峡谷。位于断层展开地带的居民住宅受到破坏最为严重,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因而伤亡极为严重,有个村庄共有170多口人,只有6人幸存。这次地震后形成了一条断裂带。这提哦啊断裂带由固原的硝口起,经海原、西安州、干盐池至景泰县的兴泉堡,全长220公里,断裂带的总体为北50度——70度。在干盐池西发现十几条石砌田埂被大地震的断裂带错开,错距2米,方向为反时针扭动。  地裂缝:如同断层一样,穿陌过阡,不可阻挡。地裂缝与断层不同的是地层,每有出现水平或垂直错动,在地裂缝发育的地带,形成了串状的壕沟或低堑,陡坎或凹陷;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宽大的地裂缝从下边通过。而地表的冰土层被植物的根系结着悬在空中,宛如一座座桥梁。  鼓包:地震时,由于地壳强烈地挤压作用,在很多地区,地面上产生了鼓包或隆起,这些隆起和鼓包看上去仿佛是一道一道长城或一座一座的坟墓。  滑坡或崩塌:滑坡和崩塌是由于地震产生的强烈振动,使原来已不很稳定的崖坎塬边出现重力失稳而产生的一种地壳地质现象。滑坡主要发生于坡度相对较缓的沟边塬坡;崩塌主要发生于悬崖坎地区。海原地震所发生的滑坡和崩塌现象是任何一次地震所未有出现过的,这和地震的烈度及发生在黄土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滑坡和崩塌不仅加剧了灾情,还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著名的有海原李俊的海子和西吉的震湖。  海原地震-灾民惨状  由于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当时逢冬令,天寒地冻,灾民又继续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犟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这就是当时海原大地震灾区惨况的真实写照。  海原地震-地震考察  海原大地震,距今已八十多年了,曾有不少地震工作者深入震区,对海原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珍贵的资料。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的次年,当时的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他们于1921年4月15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这次调查历时四个月,他们除了解了灾情,还特别着重了科学考察。翁文灏等六人的调查的资料是十分可贵。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他们考察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末能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翁文灏一行的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详细的科学调查。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j?w?霍尔(j?W?Hall)、U?克劳斯(U?Clormik)、E?麦克考尔密克(E?Mcormik)等,也曾到达震区调查结果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在这篇报道中列举了大量有关灾情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对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动的描述,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的照片。解放后,我国地震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这是继翁文灏等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较大的调查。这支考察队翻山越岭,跨沟度河,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又有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门到震区考察。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对、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80年代后,关于海原活动断裂带项目的研究列入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震局的专家历时4年,在取得了重大科研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科技著作。  海原大地震和海原活动断裂带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反对极大兴趣。大地震造成的断裂、滑塌、地裂缝、鼓包凹陷等地表形变遗迹,历经几十年沧桑仍保留完好。另外,在六盘山至贺兰山一带还发现了古地震事件和构造活动的遗迹。科学家们认为:宁夏不仅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历史地震遗迹博物馆,而且是一部活的地震活断层研究的教科书。从1981年至尽,先后有日本、美国、原苏联、加拿大、泰国等10多批30余位外国专家来宁夏,从事地震考察和研究。国内专家来的就更多了。中国海原不但又一次成了世界地学界关注和开展地震研究的“风水宝地”,而且也成了世界认识宁夏,了解宁夏的一个“窗口”。  海原大地震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涂炭生灵,造成巨大损失,大地震也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第一。地震时旧中国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和地震台,震后谁也弄不清震中在那里。直到一个月后才将震中圈定在海原。地震后,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立即建立自己地震台。并与1921年派员赴法国学习,1923年开始筹建,历经7年,直到1930年终于在北平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地震台,拉开了中国地震观测工作的序幕。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著名地质科学家提交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张震区烈度等线图;他还首次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划分了地震危险带。1922年,世界万国地质大会在比利时是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讲台上宣读了关于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内容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个极大的兴趣。  海原地震-记载和传说  (一)史书关于地震的记载  海原是个多地震区,地方史书中有比较丰富的地震记载。在现存的固原地方史书中:明嘉靖《固原州志》、明万历《固原州志》、清康熙《隆德县志》、清乾隆《海城厅志》、清光绪《海城县志》、清宣统《新修固原县志》、民国《固原县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民国《新编化平县志》等九种。每本史志几乎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海原大地震在《固原县志》中的地理志、居民志、物产志、建置志、职官志、艺文志等专志都有详细的记载。据统计有大量文字记录的档案、诗文有26处。地震活动性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六盘山地区的地震按时间顺序画成地震序列图。可以看出本区的地震活动有着明显的起伏,即相对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据专家分析六盘山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活跃期和两个平静期。海原大地震发生在空区,震后空区消失。大震前的序列特点,据《固原县志》记载:海原大震前的1913年4月24日、25日、27日29日,1914年1月14日、18日有七次地震,次后再没有地震记载。相隔六年后才有民国九年(1920年)的地震。这些资料说明海原大地震前很不发育。根据研究推测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有地震发生。  (二)地震前的预兆  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辑录的震前的“震兆六端”,在地震学界具有很大影响,流传甚广。“震兆六端”即:“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风吹成毂,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溷,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使必地震。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使必地震。六、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使必地震。”据说在海原大震前,有许多征兆在昭示这一次灾难的降临。那一年也是持续大旱,气温异常且居高不下,天气或骤降雨雪,或土雾弥涌日月昏暗,或黑或黄大风扬沙肆暴,鸡犬不宁,无故乱啼凄叫,牛、马、羊、猪等家畜惊慌不安,飞禽惊鸣掠空而过,地下水位或升或降,西北天空光球滚动,山谷空响,地下炸雷隆隆。  (三)民间传说  和所有的自然灾害一样,海原大地震后,谣言、神话四起,扰人心乱,在海原,盛传两个老道的故事。地震前还流传着一首“摇摆歌”。其内容:“大豌豆开花,摇一摇,麦出穗;不是王法吆,摇摇摆,咱两个睡。一碗羊肉摇一摇白花了;世上的好人吆,摇摇摆,贼杀了”这是后人第一次记录下这一蹊跷古怪的史实。其中的玄机无人可解。固原县绅士白星阶的府第当夜名人会荟萃,县里有身份人都被邀请来饮酒打牌。这些名人玩兴正酣时,酒菜断上来。正在这时,房子哗啦一声塌下,在场的23个人,当场压死20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固原县所有的名人。在这次大震中还流传着一个胡琴救主的故事。大震一个的月后,一支商队来到了海原极震区。映入商客们眼帘的到处是断壁残垣,人烟断绝,鸡犬灭迹的悲惨景象。突然隐隐传来一阵阵如泣如诉,悲苦凄惨的胡琴声。商客们寻声觅去,发现琴声竟来自一间震塌了的窑崖内。商客们急忙动手挖开塌土,救出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兴存者。原来这个人的窑门被埋堵后,他侥幸存活下来。一月多来,他靠吃窑内仅存的半罐酸菜维持生命,用胡琴求救,保全了生命。固原、海原两县交界的地方,是须弥山旅游胜地。山上古松翠柏涛涛声响,佛洞神龛星罗棋布,这就是著名的须弥山石窟——圆光寺。此窟开于魏、唐朝代,共有佛窟130多处,曾经是游客如云,香火不断。这里原距海原大地震的震中80公里,但地震烈度仍高达11度,强烈的震动将佛窟中仙公寺龛壁震塌,佛像裸露在外。这次大震是惨痛的,留给每个灾区家庭的记忆都是难以忘却的,每个家庭都有一段悲伤的故事。而大震的这一天就成了人们纪念亡人的灾难节。  海原地震-防灾与减灾  人类诞生以来,经过一场又一场劫难,不但没有被毁灭,而且得到不断发展,从而创造了灿烂文明。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理智,更加聪明,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协调能力,不但能量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能够协调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因而说,尽管未来时期各种人为灾仍不可避免,但人类不会被毁灭。为了有效防止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我们也要积极地投入防灾与减灾的行动上来。海原大地震后灾情惨重。由于当时北洋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力的救灾措施,致使灾情进一步加重,时甘肃旅京人员抨击说:“甘肃为国家征出租税之地方,甘肃人民即为国家负担之分子,今遭此亘古以来未有之浩劫,竟不能兼顾之余惠,既佛舆情,亦非人道”。解放后发生破坏性地震,党和政府立即派出抗震救灾队伍赶赴现场抢险救灾,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使灾情降到最低限度。  海原地震-开发和利用地震资源  海原大地震后造成了许多地震遗迹和遗址景观今天在这里随处可见。代表性的有13处。它们是:海原县干盐池唐家坡田埂错动;海原县干盐池解解家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海原县干盐池城垣遗址;海原县西安乡袁家窝民房遗址;海原县城关乡小山地震地表遗迹;海原县李俊乡联合村海子遗迹;海原县干盐池乡石卡沟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遗迹;海原县高台乡刺儿沟探槽剖面;西吉县蒙宣乡党家岔堰塞湖遗迹;固原县彭堡乡石碑塬塌山遗迹。地震遗迹和遗址景观是地震破坏的作用。海原地震活动带遗迹及海原大地震遗址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具有进行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研究、灾害防御、环境保护、科普及旅游开发等方面项目的宝贵的价值。海原地震旅游资源的独特的吸引物,具有较高的价值,是目前尚无开发的潜在的资源。但由于天长日久、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等自然风化的结果,改变着这些资源的形态。加上人为的破坏是地震遗迹和景观更加严重。因而保护海原地震旅游资源刻不容缓。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和依托,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海原大地震旅游资源独特性、垄断性或不可取代性,在资源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所以海原地震旅游是一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现阶段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这一资源经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其效益和功能。海原地震旅游带位于国务院2000年4月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区,地震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与六盘山生态旅游、浓郁的回乡风情、灿烂的丝路文化和丰富的古迹遗存紧密联系、互补,这种多元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好海原大地震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上就是艳骨小编为您整理地震考古的意思和发音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


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信liliping#tuguow.com(将#改成@),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