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0月31日 已帮助: 121 人 来源:东莞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木卫二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杞暖于2018/10/31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木卫二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木卫二(又名:欧罗巴;英文:Europa,IPA: [ju?ro?p?];希腊文:Ευρ?πη),木星的天然卫星之一,由伽利略于1610年发现(不久之后又被西门·马里乌斯(Simon Marius)独立发现),是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小的一颗。在已知的63颗木星卫星中,木卫二是直径和质量第四大,公转轨道距离木星第六近的一颗。详细解释 木卫二 - 名字由来 刚刚发现木卫二的时候,马里乌斯将它命名为欧罗巴(Europa)。欧罗巴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丽的腓尼基公主,其他三颗伽利略卫星也被马里乌斯以希腊神话人物分别命名为爱莪(Io,木卫一)、盖尼米德(Ganymede,木卫三)和卡利斯托(Callisto,木卫四),这四个人物皆以俊美着称。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一套命名并未被天文学家所认可。早期的文献中多以位置编号将“欧罗巴”称作“木卫二”。1892年发现了木卫五,比之前已知的所有木星卫星都更靠内。1979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又发现了三颗内侧卫星,至此,“欧罗巴”的位置排到了第六。尽管如此,编号名仍然承袭下来,并偶有使用,中文因对音等问题,亦通行以“木卫二”指称“Europa”。 木卫二 - 物理特征 内部结构 木卫二的主体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它的表面由水覆盖,据推测厚可达上百千米(上层为冻结的冰壳,冰壳下是液态的海洋),1995到2003年期间环绕木星进行科学考查的伽利略号飞船所采集到的磁场数据表明,木卫二在木星磁场的影响下自身能够产生一个感应磁场,这一发现暗示著,其表层内部很可能存在与咸水海洋相似的传导层。木卫二可能还有一个金属性的铁核。 表面特征 木卫二的表面大体光滑,很少有超过几百米的起伏,不过在某些地区也可以观测到接近一公里的落差。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光滑的天体。它那些显眼的纵横交错的纹路,也就是所谓的返照特色(albedo feature),是由低浅的地形所造成。由于撞击坑非常少,木卫二是返照率最高的卫星之一。这也暗示了它的表面是相当“年青”和“活跃”的;基于对木卫二可能经受的彗星撞击频度的估算,它的“表面”年龄大概在2千万到1亿八千万年之间。(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urface clearly show a variety of ages)。 木卫二表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那些张牙舞爪地布满整个星球的暗色条纹。近距离观测表明,条纹两侧的板块有相向移动的现象。大一点的条纹横向跨度可达20公里,可以观察到这些宽条纹的深色部分和板块外缘有模糊过渡。规则的纹路,以及宽条纹夹有浅色的细纹,这些形态很可能是由表层冰壳开裂较温暖的下层物质暴露而引起的冰火山喷发或间歇泉所造成。这与在地球上的海脊有着相似的效果。据推想,大部分的裂痕是由木星所施加的强大的潮汐压力所造成;由于木卫二已被潮汐锁定,它总是保持一个方向对着木星,固定的压力模式应该可以形成特定的可预测的破例式样。然而在木卫二表面上只有新近出现的裂痕才符合预测的式样,其他的裂痕可以向各个方向延伸,年代越久远的就越是如此。一个较合逻辑的解释是,木卫二其表层的自转速度要略快于其内部,冰面下的海洋将外壳与更下层的地幔分隔开,冰壳在木星的重力牵扯下被撕裂。对比旅行者号和伽利略号拍摄的照片可测算出,大约每10,000年木卫二的外壳会比其内部多自转一周。 木卫二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遍布四野的或大或小或圆或椭的暗斑,拉丁文作lenticulae,义为“雀斑”。这些暗斑有的突起如穹有的凹陷如坑有的平坦如镜,也有的纹理纷糅粗糙。突起的小丘多顶部平整,显见着原本是与周遭的平原一体,受推挤上抬而形成。据推想,暗斑的形成是下层温度较高的“暖冰”在透刺(diapir)作用下向上涌升而穿透表层的“寒冰”所致,其运动机理与(地球)地壳内部的熔岩窨(magma chamber)相似。光滑的暗斑是“暖冰”冲破表壳时有融水渗出所造成,那些粗糙杂错的斑痕(又被称作“混乱”(chaos)区域,如Conamara混乱地带)是由大量细小的表壳碎片镶嵌在暗色的圆丘中所构成,就像是极地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地球)。 冰下海洋 木卫二的表面温度在赤道地区平均为110K(-163 °C),两极更低,只有50K(-223 °C),所以表面的水是永久冻结的。但是潮汐力所提供的热能可能会使表面冰层以下的水保持液态。这个猜想最初由针对潮汐热的一系列推测所引发(略为偏心的轨道和木卫二与其他伽利略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所产生的后果)。伽利略计划的读图团队在对伽利略号和旅行者号所拍摄的图像分析之后推测木卫二的地形特征意味着冰下海洋的存在。有学者将木卫二表面极富特色的混乱地带解释为下层海水渗出地表而造成。但是这一解释争议极大,多数对木卫二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更倾向于支持一个被称作“厚冰”模型的理论,他们认为即便存在这样的海洋,也几乎不可能对表面造成直接的影响。对冰壳厚度的估算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有认为是几千米的,也有认为是数十千米的。 木卫二表面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形的撞击坑就是支持“厚冰”模型的最佳证据。最大的一个撞击坑被若干同心圆圈所环绕,坑内被新鲜的冰填充得相当平整。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对潮汐力所生成的热能的估算,所推测出冰壳厚度在10到30千米之间,这就意味着冰下的海洋可能深达100千米。 伽利略号轨道飞行器还观测到,木卫二在通过木星巨大的磁场时自身会产生一个强度呈周期性变化的弱磁场(其强度与木卫四接近,约为木卫三磁场的四分之一)。有猜测认为,冰下咸水海洋中的极性离子是该磁场的成因。 另有光谱分析的证据表明,木卫二表面裂痕中微显淡红色的物质有可能是从冰下渗出的海水挥发后沉积下来的盐(比如硫酸镁)。硫化氢也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纯净物都是无色或白色的,别的一些物质也被用于解释淡红色的成因,比如含有硫磺的混合物等。 大气 199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Goddard高解释度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主要由氧构成的极其稀薄的大气(1地表气压约1微帕)。在已知的太阳系的所有卫星当中只有七颗具有大气层(其他六星为木卫一、木卫四、 土卫二、 木卫三、 土卫六 和 海卫一)与地球不同,木卫二大气中的氧是非生物来源的。很可能是带电粒子的撞击和阳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使木卫二表面冰层中部分水分子分解成氧和氢,氢因原子量低而逃逸,原子量相对较高的氧则被保留下来。 温度 天文学家认为它表面覆盖着水冰(温度达零下300华氏度,即零下184摄氏度),地表下可能存在由液体水构成的汪洋大海。它表面的冰可能很适合滑冰,因为它是太阳系里表面最光滑的天体,木卫二上有一些裂缝,但是没有陨石坑。然而,尽管木卫二由冰层包裹,而且表面温度很低,但是一些科学家认为,来自它内部的热量和木星的潮汐引力,足以使木卫二上的海洋水温满足生命生存的需要。 木卫二 - 对木卫二的探索 。 有关木卫二的大多数知识都获取自旅行者和伽利略两次任务中的飞掠观测(flyby)。雄心勃勃的木星轨道器计划已于2005年取消,但是还有各种各样针对木卫二的未来探索任务的议案被不断的的提出。 2006年NASA(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的预算中编列了应美国国会的口头提请为未来的环航木卫二计划而建立基金。在设想中,该计划的任务包括:通过重力和高度的测量手段确认木卫二的表面冰壳下是否存在海洋;大范围地对地表进行高解析拍摄,通过光谱分析以确认其表面物质的化学成分;以及利用穿冰雷达对冰层进行穿透探测等。该计划甚至考虑让飞船携带一个小型的着陆装置,利用此装置直接分析木卫二表面的化学成分,同时采集地震波数据以确定冰层的厚度和活跃程度。然而目前不可确知该计划是否有切实启动的可能,NASA2007年度的预算编列中就没有这项资金。 另一个可行的计划是使用与深度撞击(DI)计划相似的撞击器。用撞击器猛烈撞击木卫二表面以激起碎屑烟雾,让一艘小型飞船穿过烟雾收集碎屑。因无须从木星或木卫二的环航轨道上发射着陆器——当然也省略了从卫星上重新起飞的步骤——燃料的消耗将大大缩减,故而该设想被看成是最经济的方案之一。 还有一些更大胆的设想,比如发射一个着陆器寻找冻结在冰壳浅层的可能的生命迹象,或者直接深入内部对冰下海洋进行探查。提案之是派遣一个被称作“融探”(Melt Probe)的巨型核动力探测器(穿冰机器人——cryobot),用它融冰打孔,一直钻入到冰下海洋,接触到水后再释放一个自主运行的水下行走器(涵泳机器人——cryobot)。这个装置可以将收集到信息传送回地球。穿冰和涵泳机器人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以避免将可能从地球携带的有机质误认作当地的生物,并杜绝对冰下海洋的污染。这一议案尚未进入严肃筹划的阶段。 Cryobot在南极洲经过了测试。随着钻头通过产生的热量融化冰层,探测器会“越陷越深”。融化冰层从理论上讲是个不错的概念,但如果探测器碰到冰层深处的东西,比如大块石头,它将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如果不能融化冰层,那么探测任务将就此走向终结。 香港理工大学和匈牙利格拉兹威尔特劳姆福斯特研究所设计出将钻探技术和融化方法完美融为一体的创新方法。他们提出的“热钻”(thermal drill)系统原型机在实验中表现不俗,实验结果刊登在2008年7月出版的《行星和空间科学》杂志上。 高校空间研究协会(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于2006年南出版了一册《太阳系探索指南》(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Roadmap)作为NASA的决策参考。该手册将对木卫二的探索排在前列,建议于2008年启动一系列有关旗舰级木卫二任务的策划项目,并期望飞船能在2015年升空。 2011年11月16日,美国航天局研究人员分析“伽利略”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后发现,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冰封表面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态水,水量与北美洲的五大湖相当,这颗卫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
相关字词典推荐:
木卫一的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木卫一,即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卫星,它的直径3,642公里,是太阳系第四大的卫星。它的名字来自众神之王宙斯的恋人之一:艾奥,是希拉的女祭司。详细解释 基本资料 发现 发现者:伽利略、马里乌斯(Marius) 发现日期:1610年1月7日 物理特征 大小:3,660.0×3,637.4×3,630.6km 平均半径:1,821.3km(0.286地球) 表面积:41,910,000km2(0.082地球) 体积:2.53×1010km3(0.023地球) 质量:8.9319×1022kg(0.015地球) 平均密度:3.528g/cm3 赤道表面引力:1.796m/s2(0.183g) 宇宙速度:2.558km/s 自转周期:同步的 赤道旋转速率:271km/h 反照率:0.63±0.02[2] 表面温度:平均130K;最大200K 星等:5.02(冲) 轨道资料 近拱点:420,000km(0.002807AU) 远拱点:423,400km(0.002830AU) 平均轨道半径:421,700km(0.002819AU) 轨道离心率:0.0041 轨道周期:1.769137786d(152853.5047s,42h) 平均公转速度:17.334km/s 轨道倾角:2.21°(对黄道) 0.05°(对木星的赤道) 卫星所属星球:木星 简介 木卫一有稀薄的大气,由二氧化硫与其他气体组成。与外层太阳系的卫星不同,木卫一与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类似,主要由炽热的硅酸盐岩石构成。其表面也与太阳系中其他星体截然不同,这使得科学家在第一次接触旅行者号发回的数据时非常惊奇。他们原以为在类地星体上应布满了受撞击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然后以单位面积内留下的“弹坑”来估计星球外壳的年龄。但实际上木卫一的表面环形山极少,简直屈指可数。这样看来,其表面非常年轻。 最重要的发现则在于旅行者号发现的数百个火山口,而其中一些仍然活跃。羽毛状的喷出物高达300千米,据科学家分析,是以硫或二氧化硫的形式喷出的。这可能是旅行者号任务中最重要的单一发现,这是类地星体内部炽热与活动的第一份实际证明。 木卫一有着令人惊异的多种地形:有向下有数千米深的火山口,有炽热的硫湖,有很明显不过的非火山的连绵山脉,流淌着数百千米长的粘稠的液体,还有一些火山喷口。硫和其化合物的多种颜色使得木卫一表面的颜色赋予多样化。 木卫一表面的最热点温度可达700开,虽然它的平均温度只有大约130开。这些热点是木卫一损失其热量的主要原因。不像其他伽利略发现的卫星,木卫一几乎没有水。这可能由于在太阳系进化过程的初期,木星太热,把木卫一较易挥发的物质都蒸发掉了。 木卫一有令人惊异的多种地形:有向下有数千米深的火山口,有炽热的硫湖,有很明显不过的非火山的连绵山脉,流淌着数百千米长的粘稠的液体(硫的某种形式?),还有一些火山喷口。硫和其化合物的多种颜色使得木卫一表面的颜色多样化。 对旅行者号的图片分析使得科学家确信木卫一表面的熔岩流大多由炽热的硫的化合物组成。然而,接下去的基于地表的研究表明对那里温度过高,不会有液态硫。一个当前彩的说法是,木卫一的熔岩流是由炽热的硅酸盐岩石组成的。最近的哈勃望远镜的观察表明那些物质中可能富含钠,或者说那里不同的地方物质有着不同的组成成份。 它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可能来自与它与木卫二,木卫三及木星之间的交互引潮力。这三颗卫星的共动关系固定,木卫一的公转周期是木卫二的两倍,后者是木卫三的两倍。虽然木卫一就像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般,只用固定的一面朝向其主星,由于木卫二与木卫三的作用使它有一点点不稳定。它使木卫一扭动、弯曲,大约有100米长,并在复原扭曲的循环中产生能量。 木卫一同样切割木星的磁场线,生成电流。对于引潮力而言由此产生的能量不多,但电流的功率仍有1兆瓦特。它也剥去了一些木卫一的物质,并在木星周围产生强烈的凸起状辐射。在凸出面中脱离的粒子部分地造成了木星的巨大磁层。 木卫一如此活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位于木星与木星的另两颗大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的共同引力潮汐作用下,这种类似拔河竞赛似的引力作用常常使木卫一的形状发生大至100米左右的改变。木卫一的表面温度约为零下143℃,在火山喷发时的温度可达17℃,因此木卫一表面会有大小不一的熔岩湖。这与地球形成初期的情形十分相似。 木卫一也被称为“披萨星”,因其独特的外表赢得了这个称号。 物理特性 与不少外太阳系的卫星不同,木卫一与类地行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其表层由硅酸盐熔岩所构成,根据伽利略号所观测的数据中,它的内核可能由硫化铁所组成,其半径估计最少有900公里。 人们以前一直认为,木卫一表面定拥有不少环形山,凭着它们的分布密度,可估计月球的年龄。可是从航行者一号于1979年传回地球的照片中,木卫一表面的环形山并不多,并非如人们所想,这是因为其火山活动使它的地形不断改变。于是,人们便把它不断更新的表面看成是“年轻”的,因为这些地形是新近形成;相反,月球表面满布陨石坑,并保留了数十亿年,人们便把月球的表面看成是“年老”的。 除了火山外,木卫一其他的景观,计有一些普通的山脉、溶化硫湖泊、深度达数百公里的破火山口,以及长达数百公里的低黏度液体在流动,可能是液态硫或是硅酸盐。此外,木卫一的硫磺及其化合物拥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形成了它独特多变的外观。 科学家从两艘航行者太空船传回的多张照片作出分析,相信木卫一表面的熔岩流,主要由融化了的硫化物所组成。但是从地面的红外线研究结果中,测得木卫一热点的温度可高达2000K,比硫的沸点还要高出1300K,因此有指这些熔岩不太可能是硫,木卫一的整体平均温度为130K,比热点温度低得多,而最新的理论也指出那些熔岩流是由硅酸盐组成。根据近期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这些物质可能富含金属元素钠,在不同地方也可能含有不同的物质。 木卫一拥有极稀薄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 其他伽利略卫星均拥有固态水,木卫一所含的水却极少,人们认为是早期的木星温度很高,其热力可以蒸发木卫一上的水,但其他大型卫星的水则不足以蒸发。 名称来源 木卫一(Io):水泽神女伊俄(Io),河神伊那科斯(Inakhos)的女儿。大神宙斯(Zeus)的化为一阵迷雾占有了她,并将她变成一头小白牛以躲避天后赫拉(Hera)的嫉妒,但仍被识破。伊俄在赫拉的迫害下四外逃亡,最后在尼罗河(Nile)畔获得解脱,恢复人形,并为宙斯生下了埃及(Egypt)第一个法老厄帕福斯(Epaphos)。 研究发现 木星卫星数目 木星卫星数目现已高达63颗,其中最大的四颗:木卫一、欧罗巴(木卫二)、甘尼米德(木卫三)和卡利斯多(木卫四)最为著名,早在1610年,伽利略便已通过他的望远镜观测到这四颗卫星 ,并以之证明并非所有的天体都绕地球运行,成为“日心说(地动说)”的最佳证据之一,因此天文上以“伽利略卫星”称呼这四颗卫星。 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约在20几年前掠过木星附近时,观测到木卫一的表面有非常活跃的火山活动,地面科学家持续监测木卫一,结果发现它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天体。而前几年才刚功成身退的“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则发现木卫一表面的火山热点温度高达摄氏1610度,相较之下,地球上的火山(如夏威夷的几劳亚火山等)只有摄氏1000度左右,顿时使木卫一成为太阳系中表面温度仅次于太阳的天体(太阳表面温度约5700度左右)。目前已知木卫一表面有超过100座的火山,并证实木卫一的火山活动频率高达地球的30倍以上。天文学家认为:木卫一的火山之所以如此活跃,原因在于它是四颗中最接近木星的一个,受到木星强大的潮汐力和磁场影响非常严重。 美国华盛顿大学行星科学家利用计算机仿真木卫一表面火山爆发的情形,结果显示木卫一表面的熔岩温度之高,使其中所含有的钠、钾、硅、铁等都被蒸发成气体,有部分变成单原子气体,有部分则维持分子状态,如一氧化硅、二氧化硅、一氧化铁等,成为木卫一大气层的一部份。科学家们曾在2000年时提出预测:这些被蒸发的岩石成分,与火山气体中的硫或氯等交互作用之后,可能产生一些罕见的气体,如氯化钠、氯化钾、二氯化镁、二氯化铁等。 天文学家在2003年时真的在木卫一表面发现氯化钠气体成分,但因观测结果灵敏度不足,无法侦测出氯化钾气体的存在。如今,科学家们利用伽利略卫星的观测资料,配合他们的地面望远镜观测结果,分析后发现:木卫一表面炽热熔岩中钠和钾,正在蒸发成气体进入大气中。此外他们还发现一氧化硅则是熔岩中硅类气体的主要成分;由于天文学家在太空中已观测到一氧化硅的存在,尤其是表面温度较冷的恒星大气中,因此使得木卫一表面一氧化硅的发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还希望能在火山喷出的气体中直接侦测到一氧化硅气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04年5月份的《伊卡鲁斯》杂志中(行星科学的主要刊物)。 是太阳系最炽热的卫星 2004年,天文学家们研究发现,太阳系内(除太阳外)最炽热的星体并不是人们一贯认为的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和金星,而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木星最明亮的四颗卫星之一,400年前由伽利略最先发现)。 当然,使得木卫一有如此之高的温度并不是太阳辐射的功劳,而是它内部剧烈火山活动的结果。在太阳系内部,再没有任何其它行星或卫星能与木卫一在火山数量上相媲美。 天文学家们首次发现木卫一上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在20多年前,当时美国的“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曾给木卫一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此后,在木星附近工作了约8年的“伽利略”号探测器还为这颗炽热的卫星进行了近距离拍照。正是以这些照片为依据科学家们确定了木卫一上有着非常剧烈的火山活动,其表面温度可达1610摄氏度。 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木卫一上的火山喷发进行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显示,木卫一火山爆发喷射出的熔岩能够将其表面的钠、钾、硅、铁等物质及其化合物熔化并蒸发到大气中。这些物质的气化物与火山岩气体(含亚硫化物及氯化物)发生反应便形成了木卫一大气特有的组成成份:钠和钾的氯化物以及镁和铁的二氯化物。 气态氯化钠在木卫一上已经找到,就目前条件来看,要找到气态氯化钾我们的探测器的灵敏度还需要加以改进。 尽管科学家们目前已经获取了有关木卫一的许多资料,但凭这些资料还远远不能让科学家们揭开木卫一神秘的面纱:这颗大小仅与月球相当的卫星如何保持如此之高的岩浆温度?如此高温的岩浆却为何熔化不了其周围的岩石?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到底有多厚多坚固?如果它上面有山,其高度会不会赛过珠穆朗玛峰?当然,要解开这一系列的疑惑尚需要天文学家们持续不断的努力。 火山爆发频繁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系最活跃的火山即将爆发,而火山爆发活动频繁的木卫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可能休眠。 此前,离木星最近一颗大卫星木卫一已多次出现火山爆发活动,目前其表层被火山灰覆盖,其表面还有数十个活火山。而木卫一的大小和月亮差多。科学家介绍称,木卫一表面火山运功频繁的原因是因为月球引力的影响。因为月球引力引发了其表面不同地区的引力变化,造成不同地区的拉伸和地壳变化。 这种引力的拉伸,造成木卫一表面每隔10米就会发生向上和向下的运动,因此引发了地壳的剧烈活动。法国巴黎天文台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种火山频繁活动的原因。 科学家称,最让人震惊的是,如果这种运动过于激烈,将会使附近的月球进入一个圆形轨道,而不是此前的椭圆形轨道,那么太阳系的规律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实际上,科学家结合1891年就开始对木卫一的观测数据,已经发现了这种细微的变化。加州大学的舒伯特教授认为,一旦木卫一处于休眠状态,那么木星的轨道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月球的轨道发生变化。目前,科学家们把相关的研究数据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相关资料 木卫一的内部在亚瑟?克拉克的小说《2010太空漫游》(2010:OdysseyTwo,1984年作品)中,提及发现号太空船对木卫一进行观测,其船身被火山所喷出的硫磺所覆盖。 在电视连续剧《巴比伦五号》(Babylon5)中,木卫一是其殖民地之一。
拗木枕的意思和发音
读音:niùmùzhěn
注音:ㄋㄧㄡˋㄇㄨˋㄓㄣˇ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犹强项。比喻性格倔强而不肯低头。宋王谠《唐语林·方正》:“又曰:‘不为此拗木枕错失,不合更在坐矣。’……拗木枕者,俗谈强项也。”
椋子木的意思及读音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木名。又称凉子木、即来、灯台树。《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木部中·椋子木》:“椋子木,味甘咸,平,无毒。”唐本注:“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赤色。”英文翻译1.【医】largeleafdogwoodwood
以上就是杞暖小编为您整理木卫二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