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1日 已帮助: 125 人 来源:宿迁学大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艺术心理学的意思及反义词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深渊于2018/10/21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艺术心理学的意思及反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yì shù xīn lǐ xué
注音:ㄧˋ ㄕㄨˋ ㄒㄧㄣ ㄌㄧˇ ㄒㄩㄝˊ
基本解释: 也称“心理学美学”。研究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像和审美思维,艺术欣赏中的理解、判断和鉴赏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等。按艺术的门类,可分为音乐心理学、绘画心理学、雕塑心理学等。
相关字词典推荐:
民间艺术的意思和发音
读音:mínjiānyìshù
注音:ㄇㄧㄣˊㄐㄧㄢㄧˋㄕㄨˋ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英文翻译1.folk[popular]art
相关字词典推荐:
民间艺术的意思和发音
雕塑艺术的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简述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详细解释 发展变化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顺序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但在这两大段中,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1、殷商-战国(上古前期) 2、两汉-晋(上古后期) 3、南北朝-五代(中世纪前期) 4、宋-清(中世纪后期) 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发展的规律,也有起伏的不同。如中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是后代所赶不上的。汉代的画像刻石,题材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唐宋各代的雕塑品,当然是超过了汉代,可是唐宋的作品从来没有如汉画像石那样充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出现。明代手工业、商业各方面,较唐宋有提高的,但明代的雕塑品,很少能如宋代充分的表现出每个作品的特征。虽然明代雕塑方面不如唐宋,但其它艺术成就,自然也是前代所赶不上的。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独立意义上的雕塑作品。当然,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渡时期。距现有的考古研究资料来看,远在一百万年以上,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现在我们称之为“古猿人”。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谋猿人”、陕西的“蓝田猿人”等等。他们居住在洞穴之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大约在二十万年前,“猿人”进化成“古人”,过渡至母系氏族社会,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长阳人”等等。“新人”时期大约在距今五万年前,如内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资阳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出现了统治和被统治,继之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人与猿的区别在于在劳动中创造了生产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祖先从简单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并分类使用,是从劳动实践中变化发展而来的。同时,精神文化层面的装饰品也随着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而愈加美观。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细石器具备了雕塑的性质。 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出现了陶器。它们造型丰富、纹饰多样,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赏的艺术品。这时的陶器还没有脱离实用的目的,但它对后期的青铜器、象形器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36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三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可谓中国早期人物雕塑的开端,作者巧妙地将陶瓶的口部塑成一个人头像,制作细腻,形象生动。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体小巧,带有浓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可能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尽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却非常生动,可见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腻。 中国的历史发展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这中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约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统治者,从他以后,确定了王位的世袭制。商代的跨度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其仍然是部落性质的国家。商代后期迁都安阳,由于当时地名称为“殷”,所以史称商后期为“商”。再后来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称“西周”,迁都洛阳是周代后期,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这一期的跨度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的河南二里头文化现象。与原始陶塑的性质一样,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有历史学家将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这些大量的青铜器为奴隶主所占有,也是某种统治、权威、财富的象征。 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将青铜器的雕塑因素分为以下几种:①是以动物现象为主题造型的青铜器,如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鸮尊,站立的鸮鸟圆目大睁,坚实有力,外表装饰有其它动物纹样的装饰;再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写实的基础上又有夸张变形的因素,铸造技术精细。②是青铜器表面的装饰,常见的有浮雕、圆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体态巨大,四角各铸一卷角羊头,造型端庄;如河北平山中山国都遗址出土的人物座三连灯,以人物造型为灯具的主体结构,神态自然。③是相对独立的青铜造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高172厘米,加上基座高达262厘米,面部形象简洁,整体感较强,整个外形上有比较精致的装饰。据考证,此类雕像非为明器,可能与祭祀所用的器物相关。再比如河南洛阳出土的玩鸟顽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动,非常写实。这些青铜器虽在性质上仍属工艺品(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属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构成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点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从整体风格上看,商代青铜器比较端庄、沉重,气质伟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较华丽、装饰繁缛,形象怪张,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则比较写实,不再咄咄逼人,装饰上也相对简洁了一些。 另外,在这个时期还有用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这类雕塑的目的在于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饰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为突出。据文史资料记载,当时的人们很喜欢佩带玉器,除了审美意义还兼有道德伦理上的含义。商周墓中经常会有玉雕的佩饰品,有玉鳖、玉虎、玉人等等,以简洁明快的手法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特征。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饰饕餮兽面纹,头上钻孔,以利穿绳佩带。再如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态可爱,尽管体形很小,但其刻画却十分传神。西周时期的国都在陕西长安一带,近年来该地有很多类似的文物被发现。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东林淄的出土陶佣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绘。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还发现有木雕人俑,形体概括、简练,注重体快的整体效果。这一类殉葬品都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较粗糙。 春秋、战国时代的其它雕塑作品,文献上有零星记载,但实物已无处可见。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雕塑艺术范畴是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装饰,这一类作品最常见的是瓦当,一般都有各种纹样的浮雕,以动物、云气、几何纹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雕塑者群体已开始明朗起来,随着手工业的发达起来,专门对铜、玉、石、古、木进行加工的行业明显比以前分工更细,并有专门管理“百工”的人员和机构。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总体雕塑风格比较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 虽然在整个雕塑史中,秦代只占据着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个兵马俑的出现,就足以改变中国雕塑史。它出土于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马俑居多。体态与真人等大,数量众多,神态各异;自是有立、有跪,有驭手、射手;由军官、士兵之分。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可见当时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致、对塑造技术支精通。这些秦始皇百万大军的缩影都是用陶土烧制而成,不论是造型、塑造、烧制等各个环节,都是一件庞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其陶泥制的细腻、烧成火焰均匀、过程当中变形较小,烧成后外表用颜料彩饰。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画,据说万千兵马俑没有充样、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从人物结构上看,比例合适,动态自然。秦俑的单件作品都有很强的动作个性,有的手持利剑,有的伫立凝视,有的坚定刚毅。但整体上不在乎细节变化,不是完全照搬现实,在躯方头圆上有强烈的体块对比、疏密变化、动静之别。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秦代兵马俑的出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显示出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前进了一大步。总的来说,秦代兵马俑对我们研究那一段历史、促进后代的雕塑艺术之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同秦俑同时发现的另外一个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就是铜车马。这些铜车马比秦俑要小些,为铸铜而成,做工更为精细,即以考究。青铜雕塑艺术始自商周,像这样的铜车马,是空前罕见的。 同样,由于秦代的大兴土木,使我可以从许多现存的建筑构件遗物上了解当时的雕塑艺术。秦代的瓦当艺术可以说是小件浮雕艺术之精品,大致上可分为卷云纹和动物纹,构思巧妙、变化多端。动物纹瓦当充满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纹”瓦当,表现一直带着孩子的活泼腾跃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间内,把生气盎然的生命浓缩起来,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俗话说“秦砖汉瓦”,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砖,多是以龙、凤或狩猎、农耕的图案。这种风格特点,在秦代的铜镜纹饰中也可以欣赏得到,这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品种,自秦代开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装饰纹样,无一已不是飞动活跃的,这种艺术特征对后来的魏晋六朝时期有很大影响。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自秦朝统一中国,一直在盛衰变化中持续了四百余年。汉风气势,我们可以从现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汉霍去病墓,至今还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艺术作品,它们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隐喻的手法,借战马的形象来体现霍去病的威猛和战功卓著,充分体现出纪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个雕塑浑然一体,四肢之间没留空间,增强了体、量的沉重感。 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完整的有十二三件,其体积之大,风格之独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见的。公元前二世纪,是汉武帝当政的时代,郭力比较强大,工艺技术、艺术水平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也正是体现了当时的雄厚气魄,石雕采用巨大整体石块,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艺术处理,灵活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的表现手法,使之完全服从于雕塑的整体造型。比如“卧虎”,在虎形上运用了寥寥几条简单的阴刻线,就表达了它的内在精神。 这组石雕群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挖掘、整理、保护起来,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光辉一页,它给人们带来五穷的艺术享受和创作启迪。 西汉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陕西杨家湾就出土了数千件彩绘陶俑,有人有马,阵容整齐。但这些陶俑体积较小,大都在50-60厘米高,这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再者,这些陶俑的做工也远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较模糊、型相类同。“汉承秦制”,相比之下,汉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风有所减弱。汉代的明器雕塑在题材上更为广泛,为了使死者能在阴间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环境,开始大量出现陶制的粮仓、猪圈、锅灶、房屋以及鸡、鸭、狗、猪等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事物。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制陶工艺的进步,有许多陶质明器都外挂了赭色釉和绿色釉。这些明器也为研究当时的农牧业、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形象佐证。 西汉的工艺装饰性雕塑也十分发达,其一为铜镜装饰。这一时期除了与前代大体相同的云雷纹、蟠龙纹以外,比较流行使用吉祥语,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等;乳钉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乳钉之间有人物、鸟兽等等。其二,西汉的金银嵌镶工艺也比较发达。是在铜制器物上嵌镶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质的装饰,在填以黑漆,曰“错金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为“错金银”博山炉,虽微熏香用的实用品,但其炉盖雕制成层次重叠的造型,这在汉代也十分盛行。 西汉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型雕刻艺术之一。常见的有带钩、印牛、头饰、玉佩等等,以随葬品玉蝉、玉猪等。这些小型玉雕小中见大、选材精良、造型完整。 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建筑装饰构件上看到雕塑艺术的成就。史籍中所记载的建筑实物已荡然无存,“秦砖汉瓦”为我们提供了推想空间。西汉瓦当场以“延年益寿”、“长生无极”等吉祥语作为装饰内容、动物纹样多采用“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满足与仅仅实用,而是趋向于把生活用品制作得更艺术化。比如当时的铜油灯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从现在的出土文物看,各种地位的人们所使用的灯具也有很大差异。最为著名的是出土于河北满城的“长信宫灯”,以一个神态安详的少女形象为灯体,双手托起灯罩;结构很巧妙,整体为空腔以免烛烟四处散漫。再比如有一些随身佩带的腰饰、头饰或玉佩等,都是小型雕塑精品。云南省晋宁出土的“双人舞饰牌”,以镂雕的形式表现了两位翩翩起舞的人物,脚下踩着一条扭曲转动的长蛇,整个形象饱满而浪漫,结构紧凑。 东汉时期,豪强争斗激烈,社会因素很不安定。两个世纪中,厚葬习俗成风,所以留至后代的墓室有很多保存完好。为使墓穴坚固耐久、多使用材质较好的石料构筑其框架,并在石材外表浮雕以历史故事、植物动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雕刻记录下来。其中最为优秀的有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的一组浮雕,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车马出行、宴乐游乐等场面,还有些是神话传说、鬼怪迷信一类。所使用的雕刻技术多为阳刻,将人物形象以外的部分铲平剔下,使物象凸现于石面。再就是山东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张氏墓其画像石的特点是使用阴刻,以凹线勾勒形象外缘。 河南南阳是东汉皇帝刘秀的老家,当地的富豪官员、皇亲贵戚众多。从后来发现的石雕、画像后可以看当显官贵族们的奢华生活。现在的“南阳汉画像博物馆”藏有千余件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石壁雕。南阳汉墓浮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粗犷、中期熟练、晚期的风格不及前两期。趋于软弱。其手法多为阴线凿刻,题材广泛。此外,江苏徐州、陕西绥德、四川岷江沿线等地区都有较为丰富的汉代墓石雕刻。四川的彭山、乐山、重庆等地有不少崖墓,这种墓壁上的装饰被凿棵成高浮雕纵深可达20厘至40厘米。 在出土的墓俑方面,四川远比其它地方(包括洛阳),都更加丰富。在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一件说书俑,表情极为生动,刻画出说书艺人的情感瞬间和他的典型特征,并配合以夸张地肢体动作,加强了人物的神态动势。在其他地区也有优秀的东汉时期雕塑被发现,如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使全世界为之轰动。这匹奔马三足腾空,以足落在支撑点上,雕塑家巧妙地将底座设计成一只飞燕,象征“天马行空”的潇洒。整件作品为铸铜而成,虽只有34.5厘米高,但它的气势却是雷霆万钧、不可一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全面发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为目的的雕塑也从另一条道路走向繁荣。 中国在历经秦、汉四个世纪的一统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分足割据的状态。所谓三国就是曹氏父子建都洛阳的魏国(220-265),建都南京、由孙权统治的吴国(229-265)以及汉室后代刘备统治的蜀国,他的称帝是在(221-263)。这期间鼎立存在了四十年,战争频仍,但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比较优越,生存的威胁也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艺术成果似未受太大影响。 佛寺的兴建在东汉时已经被正史所记载,造像活动也因此而展开。自晋代以后,造像活动大肆盛行,甚至当局不得不出面干涉,限制其不加节制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时期的雕塑实物,多为墓葬明器。如安徽亳县一带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贵的砖雕艺术,其造型简洁明快,刀法熟练,显示出雕刻艺人的才华。 蜀国和吴国被魏所灭以后,魏国的司马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统一而短命的西晋(265-316)。但由于西晋的统治腐朽无能,被北方各少数民族所破,这些少数民族被统治者成为“五胡”。随之天下大乱,除了“五胡”、“十六国”的民族争斗,西晋政权旋即倒台东晋王朝(317-420)趁乱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统治者为西晋宗室司马睿。之后的局面更加复杂,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被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继“十六国”以后分别建立,成为“北朝”,直到公元六世纪的这一段,就是南北朝时代。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市佛教雕塑艺术得以巨大发展。印度佛香属“犍陀罗式”,有希腊末期艺术和波斯艺术的影子,其特点是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传入我国以后,即被中国雕塑家所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的中国佛像风格,使这种泊来艺术逐步具备了民族化特征。 佛像艺术的第一种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区为主,由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等等,都有明确的年号题记;一路开凿的还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等。 甘肃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僻远,未受战乱的更大影响,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没受到什么干扰。但当地土质疏松,不宜于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这也是中国佛像艺术的特点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设规模巨大,从十六国到北朝这一时期的塑像来看,匠师们已把人物形象渐渐中国化,并在造型审美尺度上趋向于当时的流行形式,与同一时期绘画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点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后期作品开始出现唐代的风格迹象,受内地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服装、饰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浓抹,表现技法日渐成熟。 麦积山石窟的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似麦垛,位于甘肃天水。同样,由于石质的问题,麦积山也不宜于雕刻佛像,属北齐时期的作品较多。相对而言,麦积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动和世俗化,在众多雕像当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声耳语的供养人、由活泼生动的比丘还有虔诚苦修的老僧以及狰狞怒目的金刚力士。这些泥塑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选材讲究,虽未经焙烧但历经千余年仍未损坏。 云岗石窟群位于山西大同,石窟延绵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龛)约千余个,规模庞大。云岗石窟的开凿年代主要是北魏时期,充分利用了当地石材的特点;体魄巨大、形象庄严,具有摄人魂魄的体量感和空间感。主佛高达13.7米,立于石窟中主要位置,为云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显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注重形象刻画,人物动态也更加活泼;第三期已近尾声,时间拖至六世纪初。当时的大规模开凿工作已经停止。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饰装扮已完全中国化,“褒衣博带”式的中原服装形式已经普及。 河南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力经东魏、北齐、隋、唐多个朝代之开凿,作品庞杂,遗留作品也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国列强盗去了许多造像以及头、手臂等局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比较重要的一处,是北朝时期有史实可查的,其形制结构与云冈昙曜五窟相似,窟内饰有莲花、飞天、云气等图案,气氛神秘、纹饰华丽,但无琐碎之感;莲花洞内的石雕莲花特别突出,窟内主佛像为站立姿势,手臂的雕刻尤为动人,,似有柔软弹性之感;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较大的一个,历史年代也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内壁面上雕满了小佛龛,几乎每龛都有造像题记,中国著名的书法碑帖“龙门二十品”中,古阳洞中的就有十九品。 南北响堂山石窟依据后人追记碑文可证为北齐时开凿,位于河北省磁县。北响堂山除北齐外,后来的隋、唐、宋、明各代叶逗留有作品。此处石窟被后人毁坏或改造的地方较多,比较明显带有北齐原有风格的,是大量图案浮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大类雕塑作品当属陵墓雕塑。曹魏时期,尤于墓葬推崇简易,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发现。 南北朝时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复,一般都在墓前设置一对或多对石兽。这种悖常为“神兽”的想象中动物形象,被成为“麒麟”,有的似狮虎,却右翼,被称为“避邪”。这种石雕一般都比较庞大,姿态宏伟,整体感较强,又较为浓厚的汉代遗风。现存遗迹多为南北朝时作品,江苏南京周边比较多见。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江苏句容石狮村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简洁,体积感强,最能代表当时的艺术风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各处大兴土木,广建佛寺,佛像和与之相关的造像被大量制造。单尊可移动的佛像,都带有“背光”,一为装饰、二为其坚固。陕西博物馆收藏有多件北魏时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时刻出佛经故事。山东博物馆、北京博物馆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单件佛像。此外,为了供养方便,易于携带,当时还生产了大量小型鎏金铜像,制作精美,雕刻细腻,不亚于大型雕塑的气魄。 建筑、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家,在中国古代一般都与匠人等同,被史籍记载者很少。象戴逵、戴颙父子,被以雕塑艺术家记载下来的为数极少。戴氏父子活跃于四世纪至五世纪,名震一时。他们也都长于绘画,与僧佑、蒋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对造型艺术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国外雕塑艺术简史 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华坎河谷是伟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诞生地。而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它被喻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玛雅文化开始出现并发展,它继承了中美洲文化传统,发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庙等。14世纪上半叶,墨西哥土著阿兹台克人统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专制王国,形成了阿兹台克文化。16世纪时,西班牙人征服了阿兹台克王朝,接着向南方掠夺并统治了印加文化的发源地——秘鲁。 简介:古拉希雕塑 一、古风时期的雕塑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大的力量。 在荷马时期,雕刻艺术仅是一些小雕像。真正古希腊雕刻史的首页应从古风时期开始。因为古希腊雕刻中最突出的人体雕刻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 法国美术史家伊波利特·丹纳曾说:希腊人表现人体还有一种全民性的艺术,更适合风俗习惯与民族精神的艺术,或许也是更普遍更完美的艺术,这就是雕塑。人体雕刻艺术是古希腊雕刻艺术之冠。 人们从保存下来的属于古风时期的男女人像雕刻中,可以窥见人类幼年时代的文明成就。古风时期的男子人像雕刻主要是青年全身裸体立像,希腊人称为“库罗斯”(意为“小伙子”)。这些雕像在人体比例和肌肉质感方面都接近真实的人体,面部表情开始生动起来,现出笑容。不管何种身份和职业的人物都用这种微笑表现,成为当时统一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古风式微笑”。 二、希腊过渡时期雕塑 在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指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在这段时期里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在这个时期。 希波战争对古希腊具有深刻影响,严酷的战斗培养了希腊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悲剧艺术。在雕刻艺术中出现了战斗,歌颂英雄业绩的主题,无论是表现神话还是现实题材都与古风时代作品不同,与“古风式微笑”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严谨风格:从静态的姿势转向力求表现运动甚至激烈动作;从过去只表现人物的正面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多种方面。雕刻的技巧更加熟练,逐渐形成一种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形体明晰的“团块”体系。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驾车人》、《波赛东》、《鲁多维奇宝座浮雕》和《里切亚青铜雕像》等。 三、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艺术 历时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结束。在希波战争中,雅典是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城市虽然遭到战争的破坏,但是战争胜利而缴获的大量财富,又使希腊的经济繁荣起来。作为城邦盟主的雅典,对外以霸主身份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内实行民主政治,给人民以更多的富足与自由,从而使雅典成为当时欧洲最美丽繁荣的城市,也使雅典自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伯里克利斯的繁荣新时代”。 伯里克利是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他关心贫苦平民甚于贵族,曾立法不准鞭打奴隶。他还是积极提倡文化艺术的统治者,把雅典建成了全希腊的艺术和教育中心。他说过,“我们没有忘记使疲劳的精神获得休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优雅的”,“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常常是他的座上客。古典盛期的伟大雕刻家菲狄亚斯就是他的好朋友。由于贤明的伯里克利斯的关怀和提倡,希腊艺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古希腊雕刻进入古典时期后出现了新的繁荣,雕刻家们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突破古风程式,试图在人体直立的基础上将人体的重心移至一足,使另一足自然地表现出一些动态,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运动感。这是古代艺术家美学观的新发展,意味着雕刻家对人与人体美的认识的提高。这时期创造的作品更接近现实的完美人体。 四、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 希腊化时期一般指公元前334—30年,又称希腊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前后共300余年。 马其顿希腊王经过南征北战,使帝国版图跨越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希腊的鼎盛时期。崇尚文化艺术的亚历山大大帝使希腊艺术广为传播东方,又从古代东方文化中吸收营养,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与结合,促进了文明的新发展。随着城邦国家的瓦解,政治、宗教、艺术也逐渐丧失了严肃性和公民性。艺术开始成为满足少数贵族统治者自我炫耀、享乐和粉饰现实的手段。这就使神在艺术中的地位降低,人和人的生活更多地出现于艺术题材中。 同古典时期雕塑相比,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同古典艺术接近的风格,如《米罗岛维纳斯》等一系列维纳斯雕像,也有体现这一时期生死搏斗、美丑相争的时代精神、掺入悲剧性风格的《拉奥孔》等。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由于希腊本土雕塑传统深厚,依然成为希腊雕刻艺术的中心。 在古典时期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宙斯和城邦保护神雅典娜,在艺术中已不占主导地位,象征爱与美的维纳斯则逐渐登上艺术的宝座,许多姿态各异,模仿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优美的样式”造型接踵问世。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从人的生活出发,肯定人生,赞美人的美,赋予人的肉体和精神以崇高而十全十美的理想,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人们通过希腊化时代的雕塑家们对维纳斯的创造,可以看到充满人性的女神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米罗岛维纳斯》。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①圆雕。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圆雕作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应用范围极广,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本书将重点讲述关于人像圆雕的雕塑技法。 ②浮雕。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可归结为神龛雕塑,根据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 浅浮雕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 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 ③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则称透雕(镂空雕)。把所谓的浮雕的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端的负空间,并使负空间与正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这种手法过去常用于门窗栏杆家具上,有的可供两面观赏。 除上述两种形式外,雕塑按其功能,大致还可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五种。 ①所谓纪念性雕塑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永久纪念。用于纪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般这类雕塑多在户外,也有在户内的,如毛主席纪念堂的主席像。户外的这类雕塑一般与碑体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体意识。如1990年建成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堪称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雕塑艺术综合体。 ②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它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主题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筑和建筑环境的主题。在敦煌县城有一座标志性雕塑《反弹琵琶》,取材于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伎乐飞天像,展示了古时“丝绸之路”特有的风采和神韵,也显示了该城市拥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名胜的特色。这一类雕塑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个性和追求。 ③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数量比较大的一个类型,这一类雕塑比较轻松、欢快,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被称之为雕塑小品。这里专门把它作为一类来提出,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你的生活空间,它可以小到一个生活用具,大到街头雕塑。所表现的内容极广,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它创造一种舒适而美丽的环境,可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平时所说的园林小品大多都是这类雕塑。 ④功能性雕塑是一种实用雕塑,是将艺术与使用功能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这类雕塑也是从你的私人空间如“台灯座”,到公共空间如“游乐场”等无所不在。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环境,启迪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生活的细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功能性雕塑其首要目的是实用,比如公园的垃圾箱,大型的儿童游乐器具等。 ⑤陈列性雕塑又称架上雕塑,由此可见尺寸一般不大。它也有室内、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为主体充分表现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风格和个性,甚至是某种新理论、新想法的试验品。它的形式手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内容题材更为广泛,材质应用也更为现代化。但不管怎样它都给有才能的艺术家提供了创造性的空间,并保证了人类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雕塑,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以上所说的五种分类并不是界线分明的。现代雕塑艺术相互渗透,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如纪念性雕塑也可能同时是装饰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也可能同时是陈列性雕塑。 形式 佛像艺术的第一种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区为主,由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等等,都有明确的年号题记;一路开凿的还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等。 甘肃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僻远,未受战乱的更大影响,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没受到什么干扰。但当地土质疏松,不宜于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这也是中国佛像艺术的特点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设规模巨大,从十六国到北朝这一时期的塑像来看,匠师们已把人物形象渐渐中国化,并在造型审美尺度上趋向于当时的流行形式,与同一时期绘画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点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后期作品开始出现唐代的风格迹象,受内地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服装、饰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浓抹,表现技法日渐成熟。 麦积山石窟的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似麦垛,位于甘肃天水。同样,由于石质的问题,麦积山也不宜于雕刻佛像,属北齐时期的作品较多。相对而言,麦积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动和世俗化,在众多雕像当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声耳语的供养人、由活泼生动的比丘还有虔诚苦修的老僧以及狰狞怒目的金刚力士。这些泥塑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选材讲究,虽未经焙烧但历经千余年仍未损坏。 云岗石窟群位于山西大同,石窟延绵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龛)约千余个,规模庞大。云岗石窟的开凿年代主要是北魏时期,充分利用了当地石材的特点;体魄巨大、形象庄严,具有摄人魂魄的体量感和空间感。主佛高达13.7米,立于石窟中主要位置,为云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显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注重形象刻画,人物动态也更加活泼;第三期已近尾声,时间拖至六世纪初。当时的大规模开凿工作已经停止。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饰装扮已完全中国化,“褒衣博带”式的中原服装形式已经普及。 河南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力经东魏、北齐、隋、唐多个朝代之开凿,作品庞杂,遗留作品也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国列强盗去了许多造像以及头、手臂等局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比较重要的一处,是北朝时期有史实可查的,其形制结构与云冈昙曜五窟相似,窟内饰有莲花、飞天、云气等图案,气氛神秘、纹饰华丽,但无琐碎之感;莲花洞内的石雕莲花特别突出,窟内主佛像为站立姿势,手臂的雕刻尤为动人,,似有柔软弹性之感;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较大的一个,历史年代也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内壁面上雕满了小佛龛,几乎每龛都有造像题记,中国著名的书法碑帖“龙门二十品”中,古阳洞中的就有十九品。 南北响堂山石窟依据后人追记碑文可证为北齐时开凿,位于河北省磁县。北响堂山除北齐外,后来的隋、唐、宋、明各代叶逗留有作品。此处石窟被后人毁坏或改造的地方较多,比较明显带有北齐原有风格的,是大量图案浮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大类雕塑作品当属陵墓雕塑。曹魏时期,尤于墓葬推崇简易,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发现。 南北朝时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复,一般都在墓前设置一对或多对石兽。这种悖常为“神兽”的想象中动物形象,被成为“麒麟”,有的似狮虎,却右翼,被称为“避邪”。这种石雕一般都比较庞大,姿态宏伟,整体感较强,又较为浓厚的汉代遗风。现存遗迹多为南北朝时作品,江苏南京周边比较多见。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江苏句容石狮村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简洁,体积感强,最能代表当时的艺术风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各处大兴土木,广建佛寺,佛像和与之相关的造像被大量制造。单尊可移动的佛像,都带有“背光”,一为装饰、二为其坚固。陕西博物馆收藏有多件北魏时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时刻出佛经故事。山东博物馆、北京博物馆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单件佛像。此外,为了供养方便,易于携带,当时还生产了大量小型鎏金铜像,制作精美,雕刻细腻,不亚于大型雕塑的气魄。 建筑、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家,在中国古代一般都与匠人等同,被史籍记载者很少。象戴逵、戴颙父子,被以雕塑艺术家记载下来的为数极少。戴氏父子活跃于四世纪至五世纪,名震一时。他们也都长于绘画,与僧佑、蒋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对造型艺术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学院艺术的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简介】 学院艺术(Academicart),一种在欧洲艺术学院和大学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绘画和雕塑的流派。学院艺术专指那些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受法兰西艺术院订立的标准所影响的画家和艺术品,以及跟随着这两种运动并试图融合两者作为风格的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如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Bouguereau)、汤玛斯·库图尔(ThomasCouture)、汉斯·马卡特(HansMakart)。他们通常也常被称为“学院派”(academism)、“华丽艺术”(artpompier)、“折衷主义”(eclecticism),有时也被人与历史主义(Historicism)与融合主义(Syncretism)相提并论。 一般来说,被学院所影响的艺术都称为“学院艺术”。在这个背景下,学院艺术不断吸收新的风格,所以一些曾被视为对抗学院艺术的艺术风格,后来也被人称为学院艺术。详细解释 【历史】 乔治·瓦萨里在1562年于佛罗伦萨创建了第一间艺术学院,被人称为迪亚诺学院(Accademiadell'ArtedelDisegno)暨现今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生在学院里学习绘画的技巧,包括解剖学和几何学。另外一间学院,圣路卡学院(AccademiadiSanLuca,以画家的保护圣徒圣路加为名),则在十年后于罗马创立暨现今的罗马美术学院。比较起佛罗伦斯的艺术绘画学院,圣路卡学院主要作为教育用途,并且更专注于艺术理论。 圣路卡学院成为了后来在1648年于法国成立的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émieroyaledepeintureetdesculpture)的模型,并在后来成为法兰西艺术院。法国学院可能是采纳了“artideldisegno”翻译为“beauxarts(文雅艺术)”,后来又被英国人翻译为“finearts(美术)”。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区分那些“从事自由艺术创作的绅士”与一般以体力劳动的工匠,这种强调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倾向,对于学院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影响深远。 路易十四为加强控制法国艺术界,于1661年重组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这时学院在艺术的态度上产生了争议,这场名为“风格之战”的争论重心在于,应以鲁本斯还是尼古拉·普桑作为模范。支持莫桑的被称为莫桑派,主张“线(disegno)”应该支配艺术的创作,因为那诉诸于智慧。支持鲁本斯的则被称为鲁本斯派,主张“颜色(colore)”应该支配艺术的创作,因为那诉诸于情感。 这场争论在19世纪再度展开,发生在以安格尔作品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以欧仁·德拉克罗瓦作品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之间。争论同样在于究竟应以观察大自然作为样本,还是观察由画家所控制的记忆作为样板。 以法国作为样本创立的学院遍及了全欧洲,也模仿了法国的教学法和风格。这在英国则成为了皇家艺术学院。 【学院风格的发展】 自从艺术界里莫桑派——鲁本斯派间的争论以来,在19世纪这种争论的形式再度展开时,艺术的重点和目标成为了融合新古典主义的“线”以及浪漫主义的“颜色”。一个接一个的画家被评论者认为他们已经达成了这种融合,包括狄奥多·夏塞希奥(TheodoreChasseriau)、阿里·谢佛尔(AryScheffer)、弗朗西斯科·海耶兹(FrancescoHayez)、亚历山大·加百利·德康(Alexandre-GabrielDecamps)和汤玛斯·库图尔(ThomasCouture)。后来的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对此评论道:“成为一个好画家的方法,便是将线和颜色当作是一回事”。 汤玛斯·库图尔在他所著的书中宣扬了这种概念——主张那些宣称一幅画有比较好的线或比较好的颜色的说法都是胡说八道,因为颜色要靠着线来传达它才能表现出色,而反之亦然;颜色是表达“形状”的一种确实方法。 在这个时期的另一种发展包含了采纳历史的风格,以显现出画中所描绘的时代,这称为历史主义(historicism)。这种方法以亨德利克·利思(HenrikLeys)的作品为代表,他也影响了詹姆斯·迪索(JamesTissot)。历史主义也表示了学院艺术中,应该结合并融合过去艺术与不同传统的看法和作法。 艺术世界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上的象征法。主张“线”和“颜色”的两派都声称透过象征的手段,画家可以经由这些象征元素作为媒介来控制作品所能产生的心理影响,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观念都能这样表现出来。由于画家试图在作法上融合这些理论,也强调了艺术作品在作为比喻和象征上之媒介的角色。他们主张绘画或雕刻应该以柏拉图的形式或观念来陈述,使观看者能在寻常的描绘上看到更深一层的抽象涵义,一些永恒的真理。因此如同约翰·济慈的名言“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绘画应该是一种完全而完整的“观念”。布格罗曾说过他不会画出“某场战争”,而只会画出“战争”(的本身)。许多学院艺术画家的绘画都只简单的取名为黎明、黄昏、视觉、品尝等等,而这些观念都只由画中裸体的人物来具体化,以这种方法来说明观念的本质。 学院艺术也相当偏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成为强烈反面对比。画中的角色都被描绘的简单而更抽象化—理想化—以表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这包含了自然状态下的一般形式,以及将其转化以和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搭配。 由于历史和神化被视为是陈述观念的辩证法和表达法,能提供象征上的丰富题材,运用这些主题作为题材被视为绘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17世纪所提出的艺术等级(hierarchyofgenres)便划分了艺术题材的价值,在这套划分法中,历史绘画—古典、宗教、神话、文学、和带有寓意的主题—被列为最有价值的题材,接下来的排名则依序是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历史绘画也常被称为“伟大的题材”。汉斯·马卡特(HansMakart)的绘画通常都是超越了生命的历史戏剧题材,他以此与历史主义作搭配,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文化风格。德拉罗什也是典型的历史画家。 所有这些倾向都受到了哲学家黑格尔的影响,他认为历史的辩证法最终只会出现一种答案,以综合体的形式来解决。 到了19世纪晚期,学院艺术风行整个欧洲社会。学院艺术的展览相当频繁,最受欢迎的展览是在1903年开始的巴黎沙龙(ParisSalon),这次沙龙展览相当轰动,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国外的参观者。在某个星期日一天中便吸引了50,000人参观,2个月里总计约500,000人参观了展览。数千幅画作被展出,从人的视线高度直到天花板间摆满画作。在沙龙中成功的展览是对画家们成就的认可,使他们的画作能能被越来越多的个人收藏家买下。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Cabanel)、让-里昂·热罗姆(JeanLeonGerome)则是当时艺术界的主要人物。 在学院艺术全盛的时期,洛可可时代不受欢迎的画作也开始重新流行,而洛可可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如爱罗斯和丘比特等也重受欢迎。尽管拉斐尔事实上较为偏向米开朗基罗,学院艺术也相当崇拜拉斐尔那些带有理想化的作品, 学院艺术不只影响了欧洲和美国,也影响了一些非西方的国家。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国家,由于他们的革命是以法国大革命作样本,也试著在文化上模仿法国。例如AngelZarraga便是墨西哥的学院艺术画家。 【学院训练】 年轻的学生们要花上数年进行严格的训练。在法国,只有已经通过测验并带有著名艺术教授推荐函的学生才会被艺术学院招收。以法国美术学院(écoledesBeaux-Arts)为例,对于裸体的素描和绘画被称为“académies”,为学院艺术基本的架构,也是学习中的必经步骤。首先学生要临摹一些经典雕像的图片,以熟悉轮廓的原理、以及光线的明暗。学院艺术非常重视这种临摹的训练;学生经由如此训练将能吸收这些大师的艺术技巧。要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学生必须递交作品以供评估。 如果评估认可了,他们会开始直接临摹经典的雕像。只有在习得这些技巧后才会开始进行真人模特儿的阶段。而在学习使用画笔之前,学生必须先证明自己在素描上的熟练度,素描技巧被视为是学院艺术的基础。在这之后学生才能加入学院院士的画室学习。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经由事先决定的题材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竞争,以判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最知名的学生竞赛是罗马奖金大赛(PrixdeRome)。罗马奖金大赛的获胜者将能获得最多5年的奖学金前往法国罗马学院(FrenchAcademyinRome)学习。参与竞赛者必须是法国籍、男性、30岁以下且单身,他必须先通过类似法国美术学院的标准,并且有著知名艺术教师的推荐。竞赛过程非常累人,要经过好几个阶段的淘汰才会到达最后阶段,最后阶段将剩下10名竞争者单独的在画室里作画72天,以画出他们最终的历史绘画。竞赛的赢家将能确保他未来职业画家的地位。 如同以上提到的,在沙龙里成功的展出作品是对一个画家成就的认可。而身为一个职业画家的最终目标,便是被选为法兰西学院(Académiefran?aise)的会员,成为一个知名的学院院士。画家们祈求他们的画作能被沙龙委员会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在展览开始后,画家们常会抱怨他们的画作被摆放的太高,而没有摆在人群视线高度的位置。 【批评和影响】 学院艺术所运用的理想主义首先遭到批评。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认为,学院艺术不过是根基于陈腐而抽象的幻想以及古代神话的传说上,却忽略了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另一种来自现实主义的批评则指出学院艺术的绘画“外观错误”—描绘的事物看起来都平坦、光滑而理想化—而没有表现出现实的结构。现实主义画家TheoduleAugustinRibot在他的画作中实验性的运用了粗糙而未润饰的结构,来对比学院艺术的画风。 运用松散笔触来作画的印象派画家也批评学院艺术光滑平坦的风格。事实上那样松散的笔触也是学院艺术训练的一部分,当画家开始计划一幅画时,首先会对他们的主题作素描,并且进行油彩上色。这种油画素描的步骤被称为“esquisses”,而这些在油画布上的自由描绘看起来就类似那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而且都是学院艺术训练的一部分。只有在油画素描后画家才会开始进行正式的绘画,称为“fini”。学院派画家会尽力掩盖画笔的笔触痕迹,以让观看者专注于艺术品的题材本身,而不是利用这些笔触痕迹来带给观看者印象。印象派画家通常不会画出光滑平坦的作品,而偏向于使用松散的笔触来捕捉当时场景的光线,证明画家的在场。印象派画家主张外光派画法(pleinair)的概念,认为画家应该在户外作画以捕捉光线,而不是像学院艺术限制在阴暗的画室里作画。 现实主义和印象派也反对学院艺术静止的布置场景,以及将风景画列为最底层的艺术等级划分。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大多数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画家,以及许多其他早期的前卫派画风,都是原本在学院派画室里学习而造反的学生。如莫奈、古斯塔夫·库尔贝、爱德华·马内、亨利·马蒂斯(HenriMatisse)都是学院派画家的学生。 随著现代艺术和其前卫画派的大量发展,学院艺术更进一步被诋毁,被视为是感情用事的、陈腐的、保守的、没有创新的、资产阶级的、以及“没有风格的”。法国一些人更戏称学院艺术是“artpompier”(pompier法文意思是消防队员)以讽刺被学院艺术所崇敬的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在他笔下描绘的士兵都戴著看似当时消防队员所戴的头盔。并称学院艺术的画作为“雄伟的机器”,认为学院艺术不过是经由一些手段和花招来制造缪误的情感。 这种诋毁在艺术评论家葛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写的批评文章时到达高潮,他认为学院艺术只是“庸俗作品”。学院艺术在艺术历史学和教科书上的重要性逐渐被现代主义者所抹灭,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革命。整个20世纪里,学院艺术被完全忽略,很少被提及,而每次被提及时都只是用以嘲笑之,同时也嘲笑当时支持它的资产阶级社会,以此替现代主义的重要性背书。 其他画家,如象征主义和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则对传统较为同情。为了重现过去生活的景象,这些画家较为乐意去了解代表著过去传统的艺术。一但这些传统被看作过时的产物,作为象征法的裸体和戏剧化的姿势便产生了一些超乎寻常而如梦一般的景象。 直到后现代主义开始发展,虽然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仍然带著反对“资产阶级”的偏见,但由于提供了在历史上更多元的看法,学院艺术才又重新受到重视,重现在历史书籍和艺术界的讨论上。自从1970年代以来,学院艺术重获得了公众的鉴赏,许多在过去只以几百元贱价拍卖掉的学院艺术作品,现在的价值则超过数百万元了。
以上就是深渊小编为您整理艺术心理学的意思及反义词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