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培训网合作机构 > 南通培训学校 > 南通精锐教育欢迎您!
手机版 | 分享到
联系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咨询时间9:00-21:00)

021-63301563

当前位置:中小学辅导学习资讯 > 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

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

发布时间:2018年3月11日       已帮助: 530 人       来源:南通精锐教育

摘要: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的奠基石,在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一文中由51培训网小编轩昂于2018/3/11为大家详细进行整理,包括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发音等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读音:qì xiàng wàn qiān

注音:ㄑㄧˋ ㄒㄧㄤˋ ㄨㄢˋ ㄑㄧㄢ

基本解释: 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相关字词典推荐:

气象灾害是什么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Weatherdisaster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③频率高。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  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⑦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详细解释  气象灾害的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我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回顾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我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我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预警符号  详见http://www.glqxj.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  我国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  一月:寒潮,冻害,大雪,暴风雪等.  四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北暴雨,洪涝,冰雹.  七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洪涝,台风.  我国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  东北地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等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等  华北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等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农业气象指标的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表示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的定量值,是衡量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的尺度,开展农业气象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其中适用于农业气候分析和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又称为农业气候指标。  农业气象指标是利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农业的和气象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验证、修正、归纳得出的具体数值,在所选用资料的区间范围内比较稳定并具有代表性。指标有单因子和多因子两种,后者又称综合指标。单因子指标以一个气象参数的量值表示,如平均温度,降水量等;多因子指标以多个气象参数的量值表示,如用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表示的干热风指标,用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来表示干湿程度的干燥指数或干燥度等。同一单因子指标因反映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与气象条件的不同关系,又可有多种具体指标,如温度指标还可分为最低、最高、适宜等。  农业气象指标往往不是恒定值而有一定的幅度范围,其原因是:①农业生产对象对外界气象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②天气、气候背景各有不同,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理纬度或高度以及年际间指标会有一定的差异。③农业生产对象实际处在它所在的小气候环境中生长发育,但指标所用的气象参数多系用大气候资料,两者有一定的差别。④农业操作技术和措施不同造成效应上的差异。⑤观测资料本身存在一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在计算上常取用近似值。因此,确定农业气象指标有一定的条件。当引用别地或他人得出的农业气象指标时,宜因地、因时、因作物品种和农业措施作必要的订正。


世界气象组织是什么意思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IMO),于1873年在维也纳成立。是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1950年3月23日,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简介  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是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873年的国际气象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WMO建立于1950年,次年成为联合国有关气象(天气和气候)、业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科学的专门机构。截至到2009年12月4日,WMO拥有189个国家和地区成员。  WMO在组建气象、气候、水文和地球物理观测网方面,在相关资料的交换、处理和标准化方面,以及帮助技术转让、开展培训和研究方面积极推动合作。它还促进各会员国家气象水文部门间的合作,以及将气象应用推广到公共天气服务、农业、航空、海运、环境、水资源和减轻自然灾害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宗旨  1、促进设置站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进行气象、水文以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促进设置和维持各种中心以提供气象和与气象有关的服务;  2、促进建立和维持气象及有关情报快速交换系统;  3、促进气象及有关观测的标准化,确保以统一的规格出版观测和统计资料;  4、推进气象学应用于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  5、促进业务水文活动,增进气象与水文部门间和密切合作;  6、鼓励气象及有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培训,帮助协调研究和培训中的国际性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组织结构  世界气象大会  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利机构,由各会员派代表团与会。一般每4年召开一次大会,审议过去4年工作,研究批准今后4年的业务、科研、技术合作等各项计划,以确定为实现组织宗旨而采取的总政策,通过有关国际气象与水文做法的技术条例,并确定下一个四年的气象组织方案和预算。  选举产生新的主席、副主席,选举产生除本组织主席和副主席以及区域协会主席以外的执行理事会成员和任命秘书长等。  执行理事会  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前称执行委员会)由36个国家气象局和水文局局长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以审查组织的活动和执行气象组织大会的决定。是大会闭幕期间的执行机构,相当于人大的常务委员会。其组成人数根据本组织会员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加。目前招待理事会有36人组成,包括本组织主席、3位副主席(第5次大会前为2位副主席)、6位区域协会主席和由气象大会选举产生的26名成员(均为局长)组成。  区域协会  按地理区域,世界气象组织分为六个区域协会。即一区协(非洲)、二区协(亚洲)、三区协(南美)、四区协(北中美洲)、五区协(西南太平洋)和六区协(欧洲)。区域协会主要负责区域内各项气象、水文活动,实施大会、执行理事会的有关决议。一般4年举行一次届会。中国属第二区协(亚洲)协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作为地区会员也属于第二(亚洲)区协。  协调各自区域内的气象与水文活动,并从区域角度审查向其提交的所有问题。  技术委员会  世界气象组织根据气象、水文业务性质,将技术委员会发分为两组8个委员会,它们是:  A基本委员会,包括基本系统委员会(CBS)、大气科学委员会(CAS)、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CIMO)和水文学委员会(CHY);  B应用委员会,包括气候学委员会(CCL)、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航空气象学委员会(CAEM)、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海洋和海洋气象联合委员会(JCOMM)。  委员会由本组织各会员提名指派专家参加,委员会工作主要是在其中职责范围贯彻大会、执行理事会及区域协会的决议并协调本委员会的工作。一般每4年召开一次届会。  秘书处  秘书处为世界气象组织常设办事机构。该秘书处由1951年12月10日从瑞士洛桑迁到日内瓦。秘书处由气象大会任命的秘书长主持工作。为处理日常国际气象事务,秘书处下设若干职能司负责有关工作。他们是:秘书长办公室、世界天气监测网司、技术合作司、区域办公室、资源管理司、支持服务司和语言、出版与会议司。  秘书处从事技术研究,并负责旨在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全世界气象学与实用水文学方面的众多技术合作项目。秘书处还出版专门的技术说明、指南、手册和报告,而且一般还要在气象服务与实用水文服务之间担任联系者的角色。秘书处是同联合国和其他专门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工作的。  世界气象组织-负责人  现任主席为别得里茨基博士(Dr.AlexanderBedritsky),俄罗斯人,2004年1月就任,任期4年,2007年再次当选连任下一个任期。  秘书长为米歇尔·雅罗(MichelJarraud)2011年05月被任命为该组织秘书长,任期至2015年5月。自2004年1月以来,雅罗一直担任该组织秘书长。  世界气象组织-战略规划  第十六次世界气象大会(2011年,日内瓦)批准了WMO战略计划2012-2015(WMO-No.1069),计划包含了用于指导本组织及其组织机构在2012-2015年决策的各项决定和确定的方向,以保证本组织能协调一致,突出重点。WMO战略计划是以WMO会员确定的需求和优先重点为指导的规划过程的产物。  目的  世界气象组织(WMO)2012-2015的战略方向将重点突出5个针对一系列全球社会需求的战略主旨,旨在实现8项预期结果。WMO认识到,尽管自己的服务工作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面对然灾害社会各界显得越来越脆弱,国家经济也更多地受到气候变率和变化的影响,它重申,要继续改进天气、气候、水和相关环境方面的服务以及各类沟通交流和紧急响应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发展中和最不发达国家(LDC)及小岛屿国家(SIDS)和其他脆弱的国家。WMO战略计划2012-2015重点强调以下各项的重要性:通过推动科研和成果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改进服务的提供;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和巩固各种伙伴关系和合作;以及改善管理。  从地方到全球尺度,各国在共享地球系统观测资料方面开展合作,加之资料同化技术和数值模式方面取得的进展为显著提高天气、气候、水和相关环境服务的质量做出了贡献。WMO将继续依靠各会员及其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和国家科研机构、联合国系统的机构和其他合作伙伴、大学和私营部门及金融机构为落实高效益的国际合作体系提供所需的科学、计划和基础性支持。战略计划将在提高人类安全、减少贫困、增进繁荣和为子孙后代保护环境的框架下加强各项策略以有效地提供和应用天气、气候和水信息及相关环境服务。预计它也将通过各国家气象水文部门、执行理事会、区域协会和技术委员会及WMO秘书处促进、指导和协调各会员的工作。  实施  WMO根据基于结果的管理理念(RBM)制定战略计划,战略计划也强调计划的定义、实施和秘书处的管理。这一方法使本组织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宗旨并帮助会员实现它们各自的可持续计划。WMO战略规划过程从整合会员的意见入手,制定一个高层次的规划文件,对全球社会的需求、战略主旨、战略优先和预期结果做出定义。  WMORBM框架的四个基石是:WMO战略计划(SP)、WMO运行计划(OP)、WMO基于结果的预算(RBB)和WMO监督和评价系统(M&E)。  WMO战略计划为本组织未来的方向和优先重点提出一个高层次声明,以指导秘书处和各组织机构在财务期内的决策。战略计划也是制定RBM其他基本组成部分(OP、RBB和M&E)的基础。  WMO运行计划将战略计划的战略主旨、预期结果和关键成果转化为有时间进度的具体计划活动和项目,这些计划活动和项目用于满足全球社会需求和实现预期结果。WMO运行计划是一份全面的计划,其中确定了WMO会员、技术委员会、区域协会和秘书处需要做的工作。  WMO基于结果的预算确定了实施运行计划所需的常规资金,以及用于启动项目的自愿资金,这些都将促进重点领域关键战略成果的实现。  监督与评价(M&E)是衡量本组织及时落实战略计划的绩效的工具。监督与评价还有助于确定有关的实施情况以及政策、战略和计划设计方面的良好做法并有助于汲取经验教训,它会对下一阶段的战略规划产生影响。通过监督与评价可提供信息,以确保WMO各项计划持续有效并保持它们的针对性。评价结果对战略规划过程十分重要,必要时可用来调整战略方针和优先重点。通过对投入(人力和资金)、计划活动和项目(通过关键业绩指标(KPI))、以及可提供的服务和取得的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便实预期结果。以下是WMO战略规划过程的示意图。  结构  针对3项全球社会需求为整个组织确定5项战略主旨,及由此产出的8项预期结果,从而实现本组织的愿景。3项全球社会需求是: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与灾害性天气、气候、水和其他环境事件影响有关,并与提高陆上、海上和航空运输安全性有关);消除贫困,可持续的生计和经济增长(结合千年发展目标),包括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福祉(与天气、气候、水和环境事件及影响有关);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用关键成果和相关的关键业绩指标进一步细化8项预期结果并衡量实现预期结果的情况。在5项战略主旨和8项预期结果下设5个能有力促进实现预期结果的重点领域,它们是:(全球气候服务框架;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MO信息系统(WIGOS/WIS);航空气象学;能力开发和减轻灾害风险)。[5]  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物  1、《气象与其他环境卫星信息》  2、WMO公报  3、世界气候报导(英文和法文每年出版两期。报导每期12页,内容包括最近和正在发生的的气候事件和异常,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WMO在气候相关应用和研究领域活动的报告)  世界气象组织-大事记  1946年7月,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气象组织的会议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气象公约草案,并提议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1947年9月,该组织在华盛顿召开大会,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  1950年3月23日,公约开始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也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  1951年,它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运作。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将公约生效日期和世界气象组织更名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1963年,世界天气监视网建立。  1971年,热带气旋项目建立(于1980年升为热带气旋计划)。  1972年,业务水文计划建立。  1976年,WMO首次发布全球臭氧状况评估。  1977年,WMO和UNESCO的国际海洋学委员会共同建立了全球综合海洋服务系统(IGOSS)。  1978/1979年,在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下的全球天气试验和季风试验。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建立WMO世界气候计划)。  1985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8年,WMO/UNE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  1989年,全球大气监测网建立。  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发起了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国际减灾十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  1991年,WMO/UNEP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92年,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建立。  1993年,世界水分循环观测系统(WHYCOS)建立。  1995年,气候信息和预测服务(CLIPS)建立;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  1998年,臭氧耗损科学评估。  1999年,WMO新总部大楼在日内瓦落成。  2000年,世界气象组织五十周年庆典。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2003年,防灾减灾计划,空间计划和最不发达国家(LDC)计划建立;现代气象学150周年庆典(1853年,布鲁塞尔)。  2005年,地球观测组(GEO)秘书处设在WMO总部。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参与情况  中国是1947年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签字国之一。  1972年2月24日加入世界气象组织。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是地区会员。  自1973年起,中国一直是该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历届主席和秘书长及高级官员均多次访华,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56次届会上,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颜宏被任命为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  2007年5月7-25日,中国派团出席世界气象组织第十五次世界气象大会。会上,颜宏连任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当选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


以上就是轩昂小编为您整理气象万千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


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信liliping#tuguow.com(将#改成@),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