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月22日 已帮助: 1496 人 来源:佛山卓越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不识开头的成语有哪些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情杀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不识起倒
中文发音:bùshíqǐdǎo。
成语解释:识:知道,认识。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2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成语造句:费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来这位不识起倒的曾老二一定把吴荪甫缠的头痛。★茅盾《子夜》十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好歹
一字不识
中文发音:yīzìbùshí。
成语解释: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成语造句:萧红《小城三月》:“她是一字不识。”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文盲
不识之无
中文发音:bùshízhīwú。
成语解释: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成语造句: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3回:“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依草附木,云蒸龙变。”
成语使用: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目不识字
中文发音:mùbùshízì。
成语解释: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盲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目不识书
中文发音:mùbùshíshū。
成语解释: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不识时务
中文发音:bùshíshíwù。
成语解释: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成语造句:什么年月了,还吃这碗饭,太不识时务了。(张洁《沉重的翅膀》)
成语使用: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人不明事理
不识高低
中文发音:bùshígāodī。
成语解释:识:知道,认识。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成语造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7章:“这个不识高低的人,竟然让她给他传球!”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人自傲
不识不知
中文发音:bùshíbùzhī。
成语解释: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成语造句: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不识古今
不识东家
中文发音:bùshídōngjiā。
成语解释: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成语出处:“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成语造句:荀济人非许、郭,不识东家,虽复莠言自口,未宜荣辱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货
纥字不识
中文发音:hézìbùshí。
成语解释:识:认识。指人不识字
成语出处:《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汝纥字不识耶!”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情杀小编为您整理不识开头的成语有哪些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