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7日 已帮助: 794 人 来源:衢州戴氏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关于隅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浩瀚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安于一隅
中文发音:ānyùyīyù。
成语解释: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成语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成语造句:你不能只求安于一隅,要有更大的目标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比喻苟且偷安
向隅而泣
中文发音:xiàngyúérqì。
成语解释:隅:墙角;泣:哭。一个人面对墙角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成语造句:(1)历史上有多少个野心家在他们失败之后成了向隅而泣的可怜虫!(2)要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然就会变成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绝望地哭
偏安一隅
中文发音:piānānyīyú。
成语解释: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7回:“赖尔岳飞竭力勤王,尽心捍御,得以偏安一隅。”
成语造句:金玉舟《赵匡胤》第三章:“南汉、后蜀、吴越、闽、大理、吴越等国家,偏安一隅,志在自保。”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国土沦丧时
一隅之地
中文发音:yīyúzhīdì。
成语解释: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成语出处:《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成语造句:清-汪琬《袭紫楼文集序》:“余尝叹长水一隅之地,居人仅数千家。”
成语使用:作宾语;指小地方
负隅依阻
中文发音:fùyúyīzǔ。
成语解释:负:依仗;隅:同“嵎”,角落或山势弯曲险要之处。凭恃地势的险阻,进行抵抗或固守
成语出处:汉-马融《广成颂》:“负隅依阻,莫敢婴御。”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砥砺廉隅
中文发音:dǐlìliányú。
成语解释:见“砥厉廉隅”。
成语出处:宋-苏轼《刘有方可昭宣使依旧嘉州刺史内侍押班制》:“砥砺廉隅,有搢绅之风。”
成语造句: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儒学本有名教之目,故砥砺廉隅,崇尚名节。”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
斗绝一隅
中文发音:dòujuéyīyú。
成语解释: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成语出处:《魏书-西域传-焉耆》:“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
成语造句:李公斗绝一隅,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袭吉之笔才,虎傅翼矣!★《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一隅三反
中文发音:yīyúsānfǎn。
成语解释: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造句: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感叹悲戚则用南吕,一隅三反,诸可类推。”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善于类推
一隅之见
中文发音:yīyúzhījiàn。
成语解释:隅:角落。在很狭小的角度里所看见的。比喻片面的见解和主张。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成语造句: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明王守仁《语录一》)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一隅之说
中文发音:yīyúzhīshuō。
成语解释:片面的说法;偏见。
成语出处:《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李贤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成语造句: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也,非通论也。★宋-苏洵《衡论上-御将》
成语使用:作宾语;指偏见
以上就是浩瀚小编为您整理关于隅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