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8月9日 已帮助: 1179 人 来源:大连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带硕的成语汇总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苛刻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耆年硕德
中文发音:qíniánshuòdé。
成语解释:耆: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年高。硕: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
成语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当今王大臣耆年硕德,虽不乏人,求其能深知水军事务,胆识俱优者,恐难其选。”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鸿儒硕学
中文发音:hóngrúshuòxué。
成语解释: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成语出处:《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成语造句:章炳麟《与章行严论改革国会书》:“考试之法,政府先聘鸿儒硕学,谙练政事者,以为考官。”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泛指学者
硕大无比
中文发音:shuòdàwúbǐ。
成语解释:见“硕大无朋”。
成语出处:曹禺《日出》第一幕:“下面的裤子也硕大无比,裤管总在地上磨擦着。”
成语造句:余秋雨《霜冷长河-垂钓》:“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物与物比较
耆儒硕望
中文发音:qírúshuòwàng。
成语解释: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成语出处:《元史-崔彧传》:“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以重此选。”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宏儒硕学
中文发音:hóngrúshuòxué。
成语解释:指学问渊博的人
成语造句:像孙老先生那样宏儒硕学的人,在学术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已退休了。
相关成语推荐:
大雅宏达
通儒硕学
中文发音:tōngrúshuòxué。
成语解释:犹言通儒达士。
成语出处:《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成语造句:《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部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硕学通儒
中文发音:shuòxuétōngrú。
成语解释: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通才硕学
中文发音:tōngcáishuòxué。
成语解释: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成语出处: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博硕肥腯
中文发音:bóshuòféitú。
成语解释: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
成语造句:家有水牛一,博硕肥途,爱之特甚。(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形容肥壮
耆儒硕德
中文发音:qírúshuòdé。
成语解释: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
成语出处: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指德高的老年人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苛刻小编为您整理带硕的成语汇总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