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2月21日 已帮助: 798 人 来源:南京学大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有关诈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秋桜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尔诈我虞
中文发音:ěrzhàwǒyú。
成语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造句: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诈痴不颠
中文发音:zhàchībùdiān。
成语解释:谓假装痴呆。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方明白前日卖酒歌诗,诈痴不颠的老儿,正是他所差之人。”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诈奸不及
中文发音:zhàjiānbùjí。
成语解释:犹言十分奸诈。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奸诈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厮带将许多诈奸不及的三二十人,迳入家里,来宅子后看了,便要发遣我们出去,他要来住。”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诈败佯输
中文发音:zhàbàiyángshū。
成语解释:诈、佯:假装。假装败阵,引人上当。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被他诈败佯输,添兵减灶,在马陵山下,削木为号。”
成语造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9回:“二人诈败佯输,各拖兵器,回头就走。”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假败
狂三诈四
中文发音:kuángsānzhàsì。
成语解释:多方欺诈。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不诚实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军不厌诈
中文发音:jūnbùyànzhà。
成语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成语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作战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诈痴佯呆
中文发音:zhàchīyángdāi。
成语解释:谓假装痴呆。
成语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兵不厌诈
中文发音:bīngbùyànzhà。
成语解释: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成语造句: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佯轮诈败
中文发音:yánglúnzhàbài。
成语解释:谓故意败阵。
佯输诈败
中文发音:yángshūzhàbài。
成语解释: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战,却佯输诈败,诱到北山之前,放炮为号,三面夹攻,必获大胜。”
成语造句:〖示例〗刘、龚二人佯输诈败,四散去了,云长夺得州县,安民已定,班师回许昌。★《三国演义》第二六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假装战败
以上就是秋桜小编为您整理有关诈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