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培训网合作机构 > 温州培训学校 > 温州精锐教育欢迎您!
手机版 | 分享到
联系电话

报名咨询热线(咨询时间9:00-21:00)

021-63301563

当前位置:中小学辅导学习资讯 > 带讥的成语汇总

带讥的成语汇总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31日       已帮助: 890 人       来源:温州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带讥的成语汇总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秉驻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反唇相讥

中文发音:fǎnchúnxiāngjī。

成语解释: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成语出处: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成语造句:济渡满不买帐,反唇相讥:“皇上信得过我,干您哪一条?”(华而实《汉衣冠》七)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争斗的场合


忧谗畏讥

中文发音:yōuchánwèijī。

成语解释:担忧被谗言中伤。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成语造句:清-昭梿《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公每早起,必自揉其身躯久之,曰:‘今日舒畅。’登朝如故,人皆笑之,然亦忧谗畏讥之至矣。”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郐下无讥

中文发音:kuàixiàwújī。

成语解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郐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成语造句:陈大樽《明诗选》于万历以下,如汤义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郐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曹学佺》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值一提


自郐无讥

中文发音:zìkuàiwújī。

成语解释: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请观欲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

成语造句:〖示例〗无双谁似黄郎子,自郐无讥,月满星稀,想见歌场夜打围。★宋张孝祥《丑奴儿》词

成语使用:作宾语、分句;指不值一提


冷讥热嘲

中文发音:lěngjīrècháo。

成语解释:冷:不热情;讥:讥讽;嘲:嘲笑。尖锐、辛辣的嘲笑和讥讽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言语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同浴讥裸

中文发音:tóngyùjīluǒ。

成语解释: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相关成语推荐:

同流合污

中文发音:tóngliúhéwū。


以上就是秉驻小编为您整理带讥的成语汇总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


声明:如本网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致信liliping#tuguow.com(将#改成@),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