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1月20日 已帮助: 786 人 来源:长沙秦学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关于强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曜灿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发愤图强
中文发音:fāfèntúqiáng。
成语解释: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成语出处: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彻底革命。”
成语造句: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老舍《鼓书艺人》十七)
成语辨析:~和“卧薪尝胆”;都有“决心努力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它来自典故;形象而又典雅。
强弩之末
中文发音:qiángnǔzhīmò。
成语解释: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成语造句: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避强击惰
中文发音:bìqiángjīduò。
成语解释: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成语出处:唐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强聒不舍
中文发音:qiǎngguōbùshě。
成语解释: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成语造句:“强聒不舍”虽然是勇壮的行为,但我所奉行的,却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一句古老话。(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成语使用:补充式;作谓语;指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违强陵弱
中文发音:wéiqiánglíngruò。
成语解释:避开强暴的,欺凌弱小的。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博闻强志
中文发音:bówénqiángzhì。
成语解释: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成语造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记忆力
自强不息
中文发音:zìqiángbùxī。
成语解释: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
成语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成语造句: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成语辨析:~与“发愤图强”有别:~侧重于形容不断努力;“发愤图强”侧重于形容努力奋斗。
强本弱枝
中文发音:qiángběnruòzhī。
成语解释:强干弱枝。
成语出处:《梁书-张缵传》:“所以居宗振末,强本弱枝,闻古今之通制,历盛衰而不移。”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强本节用
中文发音:qiángběnjiéyòng。
成语解释: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成语造句: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强本弱支
中文发音:qiángběnruòzhī。
成语解释:见“强本弱枝”。
成语出处:《新唐书-高季辅传》:“强本弱支,自古常事。”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曜灿小编为您整理关于强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