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2月5日 已帮助: 705 人 来源:扬州秦学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描写喘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景浩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苟留残喘
中文发音:gǒuliúcánchuǎn。
成语解释:苟:苟且,勉强;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成语出处:元-高明《琵琶记-蔡婆埋冤五娘》:“奴家自把细米皮糠逼逻吃,苟留残喘。”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勉强维持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吴牛喘月
中文发音:wúniúchuǎnyuè。
成语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成语出处: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造句: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护歌》)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凶喘肤汗
中文发音:xiōngchuǎnfūhàn。
成语解释:形容疲乏到极点。
成语出处:《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相关成语推荐:
兵凶战危
苟延残喘
中文发音:gǒuyáncánchuǎn。
成语解释: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成语出处:宋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成语造句: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苟延残喘得好几日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成语辨析:见“苟且偷安”(346页)。
气喘吁吁
中文发音:qìchuǎnxūxū。
成语解释: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喘气不止。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条板凳上坐下,觉得气喘吁吁。”
成语造句:廖二嫂气喘吁吁,脸色铁青,奔到他面前来了。(沙汀《呼嚎》)
成语辨析:~和“气急败坏”;都含有“呼吸急促”的意思。不同在于:①“气急败坏”含有“十分狼狈”的意思;形容十分慌张、惊恐或极为羞恼;~不含“狼狈”的意思;形容因奔跑、劳累等原因而喘气不停。②“气急败坏”为贬义成语;~为中性成语。③“气急败坏”仅用于人;~除了用于人;还可用于牛、马等动物;这两个成语一般不能通用。
蝉喘雷干
中文发音:chánchuǎnléigān。
成语解释: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成语出处:前蜀贯休《苦热寄赤松道者》:“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定语;指天热干旱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气喘如牛
中文发音:qìchuǎnrúniú。
成语解释: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脸是喝了个漆紫,连乐带忙,一头说着,只张着嘴,气喘如牛的拿了条大手巾擦那脑门子上的汗。”
成语造句:那总办气喘如牛的说道:‘那贱人我不要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
成语使用:作谓语、状语;指出粗气
喘息之间
中文发音:chuǎnxīzhījiān。
成语解释: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遊釜中,喘息须臾之间耳!”
成语使用:作宾语;指短时间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喘息未定
中文发音:chuǎnxīwèidìng。
成语解释:急促的呼吸还没有平稳下来。指还没有休息、恢复的时间。喘息:呼吸急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七十七回:“方才进步,喘息未定,只见前面尘起,叫杀连天。”
成语造句:钱钟书《围城》:“兵法上有名的‘敌人喘息未定,即予以迎头痛击’。”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比喻时间短
喘月吴牛
中文发音:chuǎnyuèwúniú。
成语解释: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成语出处:五代谭用之《寄王侍御》诗:“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成语造句:吠尧桀犬浑多事,喘月吴牛苦问天。★柳亚子《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诗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以上就是景浩小编为您整理描写喘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