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2月24日 已帮助: 855 人 来源:无锡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关于教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莓印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奉命承教
中文发音:fèngmìngchéngjiào。
成语解释: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诲。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诲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臣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成语造句: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其中有不合于奉命承教,一味服从之意者,则任意删节,或曲为解说,以养成其盲从之性。”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不教之教
中文发音:bùjiàozhījiào。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成语造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成语使用:作宾语;指自然的教育
屡教不改
中文发音:lǚjiàobùgǎi。
成语解释: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成语造句: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成语使用:复句式;作定语;含贬义
教无常师
中文发音:jiàowúchángshī。
成语解释: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成语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成语造句:晋-潘岳《归田赋》:“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成语使用:补充式;作谓语、宾语;指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
谆谆教导
中文发音:zhūnzhūnjiàodǎo。
成语解释:恳切、耐心地教导(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成语造句:毛岸青《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父亲,您生前谆谆教导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桃李之教
中文发音:táolǐzhījiào。
成语解释:指老师的教诲。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
成语使用: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伤教败俗
中文发音:shāngjiàobàisú。
成语解释:见“伤化败俗”。
成语出处: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来遣责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三迁之教
中文发音:sānqiānzhījiào。
成语解释: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成语造句:他采取三迁之教,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学习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指教育后代
生聚教训
中文发音:shēngjùjiàoxùn。
成语解释: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成语造句:就是那当道诸公,也应激发天良,力图振刷,郊那范蠡、文种的故事,生聚教训,徐图兴复。(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神道设教
中文发音:shéndàoshèjiào。
成语解释: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成语出处:《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成语造句:尼神道设教,假箕仙言上帝震怒,将降祸于夫人。(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郑峚阳》)
成语使用:作谓语;指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手段
以上就是莓印小编为您整理关于教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