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2月16日 已帮助: 827 人 来源:济南秦学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剥的成语推荐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贱爱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抽丝剥茧
中文发音:chōusībāojiǎn。
成语解释: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相关成语推荐:
抽丁拔楔
中文发音:chōudīngbáxiē。
剥床及肤
中文发音:bōchuángjífū。
成语解释: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成语出处:宋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
成语造句: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宋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指痛苦之深
椎肤剥体
中文发音:zhuīfūbāotǐ。
成语解释:见“椎肤剥髓”。
成语出处:《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剥削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互剥痛疮
中文发音:hùbōtòngchuāng。
成语解释:比喻互揭阴私。
成语出处:《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潘大娘说林老太婆的媳妇结识戏子,林老太婆说潘大娘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相互揭短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敲骨剥髓
中文发音:qiāogǔbāosuǐ。
成语解释:犹敲骨吸髓。
成语出处:《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擢筋剥肤
中文发音:zhuójīnbāofū。
成语解释: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
成语出处: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剥茧抽丝
中文发音:bōjiǎnchōusī。
成语解释:剥:去掉外层。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成语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成语造句:这整个过程,犹如剥茧抽丝,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人民日报》1974.11.2
成语使用:连动式;作谓语;比喻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风雨剥蚀
中文发音:fēngyǔbōshí。
成语解释:剥蚀:物体受侵蚀而损坏。物体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四卷:“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铓。”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物件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椎肤剥髓
中文发音:zhuīfūbāosuǐ。
成语解释:形容残酷搜刮。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与郑户部书》:“国家惩奸之法未及于亲手欺盗之人,而椎肤剥髓、鬻妻买子之苦已波毒于穷檐无告之小民矣。”
成语造句:有司奉行急于诏旨,胥吏缘为奸,椎肤剥髓,民不堪命。★《明史-方良永传》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剥削
剥肤之痛
中文发音:bōfūzhītòng。
成语解释: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成语出处:《周易剥》:“剥床以肤,凶。”
成语造句:我不想再有剥肤之痛
成语使用:作宾语;同“切肤之痛”
以上就是贱爱小编为您整理剥的成语推荐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