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月10日 已帮助: 801 人 来源:宁波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有举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泅渡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祁奚举午
中文发音:qíxījǔwǔ。
成语解释: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亦作“祁奚举子”。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成语造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马援得璘能耀武,毕竟孙贤;祁奚举午不避亲,皆因子肖。”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举如鸿毛
中文发音:jǔrúhóngmáo,qǔrúshíyí。
成语解释: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成语出处:《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纲举目张
中文发音:gāngjǔmùzhāng。
成语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成语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成语造句: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毛泽东《善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主语、补语、分句;比喻条理清楚
百废待举
中文发音:bǎifèidàijǔ。
成语解释:百废:指各种荒废的事业;举:举办。各种废置的事业都等待重新办起来。
成语出处:吴晗《海瑞罢官》:“百废待举,他不出头做主,实在令人着急。”
成语造句:百废待举,他不出头做主,实在令人着急。(吴晗《海瑞罢官》)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一切事都有重新做起
举无遗算
中文发音:jǔwúyísuàn。
成语解释:举:提出;算: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成语出处:《晋书-袁蠸传》:“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足智多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举目皆是
中文发音:jǔmùjiēshì。
成语解释: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成语出处: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成语造句:这种黄色的小花在草原上举目皆是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形容数量多
风举云飞
中文发音:fēngjǔyúnfēi。
成语解释: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成语出处:《宋史乐志七》:“神驾来思,风举云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百举百捷
中文发音:bǎijǔbǎijié。
成语解释: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指人很能干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举手加额
中文发音:jǔshǒujiāé。
成语解释: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
成语造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那赵干钓得一个三尺来长金色鲤鱼,举手加额,叫道:‘造化!’”
成语使用:连动式;作谓语;
不识抬举
中文发音:bùshítáijǔ。
成语解释: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成语造句:这贱人不识抬举。(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成语辨析:见“不识好歹”(108页)。
以上就是泅渡小编为您整理有举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