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0月8日 已帮助: 960 人 来源:济南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底字开头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新念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井底之蛙
中文发音:jǐngdǐzhīwā。
成语解释: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成语造句: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
成语辨析:~和“坐井观天”;都含有“眼界狭隘;见识短浅”的意思。但~比喻眼界狭小的人;“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的不多。
水底纳瓜
中文发音:shuǐdǐnàguā。
成语解释:同“水里纳瓜”。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成语造句:我劝他似水底纳瓜,他觑我似镜里观花。★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一回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街头巷底
中文发音:jiētóuxiàngdǐ。
成语解释:见“街头巷尾”。
成语出处:刘大白《卖花女》诗:“杏花红了,梨花白了,街头巷底声声叫。”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指大街小巷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海底捞月
中文发音:hǎidǐlāoyuè。
成语解释: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成语造句: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底捞月。(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成语辨析:~和“大海捞针”都有“白费力气”之意。但~比喻目标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大海捞针”比喻目标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
深情底理
中文发音:shēnqíngdǐlǐ。
成语解释: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内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刨根问底
中文发音:páogēnwèndǐ。
成语解释:刨出根子追出底细。
成语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成语造句: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追究底细
井底蛤蟆
中文发音:jǐngdǐhámá。
成语解释: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成语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妾阅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凤。”
成语造句: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下册第46章:“你这种人,真正的井底蛤蟆,啥时候见过碟大的天的!”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洞悉底蕴
中文发音:dòngxīdǐyùn。
成语解释:洞:深入,透彻;悉:知道;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成语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十兰判官》:“先生自幼通于小学,及长,博极群书,于汉、唐先儒之学,无不洞悉底蕴。”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观察事物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追根究底
中文发音:zhuīgēnjiūdǐ。
成语解释:追求根底。指追求事情的根由底细。
成语出处:洪深《飞将军》:“你们这些做新闻记者的,就是喜欢这样追根究底地问。”
成语造句:学习上追根究底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成语辨析:见“追本溯源”(1327页)。
盘根究底
中文发音:pángēnjiūdǐ。
成语解释: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成语出处:郭沫若《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三》:“我失悔我不应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他。”
成语造句:黄天明《边疆晓歌》第18章:“当各队的热心分子正在盘根究底地打听汪蔚扬是怎样逮住孔雀的,是在什么地方逮的。”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以上就是新念小编为您整理底字开头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