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2月5日 已帮助: 706 人 来源:徐州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有即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雅芙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不即不离
中文发音:bùjíbùlí。
成语解释: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成语出处:《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成语造句:刘本人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隐隐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对于南北两方都采取着不即不离的态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形容对人的态度
一触即溃
中文发音:yīchùjíkuì。
成语解释:一碰就崩溃。形容极脆弱;经不起一碰。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
成语造句:我军已兵临城下,敌人军心涣散,一触即溃。
成语辨析:~和“不堪一击”;都指很容易被打垮。但~着眼于被击者的被粉碎、垮台;常用于战争;比赛;也可用于理论等。“不堪一击”着眼于被击者的势力;仅用于战争、比赛的场合。
俯拾即是
中文发音:fǔshíjíshì。
成语解释:俯:低头;弯腰;即:就。一弯腰就可捡得;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极容易得到。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成语造句: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俯拾即是。
成语辨析:见“比比皆是”(56页)。
一触即发
中文发音:yīchùjífā。
成语解释: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成语出处:宋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成语造句: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
成语辨析:~和“剑拔弩张”都形容事态发展紧张;有时可以通用或连用。但“剑拔弩张”形容书法雄健或气势逼人;~不能。
即温听厉
中文发音:jíwēntīnglì。
成语解释:《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成语出处:《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成语造句:不得即温听厉,良以为歉。★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会遇》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若离若即
中文发音:ruòlíruòjí。
成语解释: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舍近即远
中文发音:shějìnjíyuǎn。
成语解释:见“舍近务远”。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从危,迂其途,舍近即远。”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麾之即去
中文发音:huīzhījìqù。
成语解释: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成语造句:此时招之使来,他日不能麾之即去。★清-夏燮《中西纪事》第20卷
成语使用:作谓语;指服从指挥
一拍即合
中文发音:yīpāijíhé。
成语解释:合:合调;符合曲调。一打拍就合于曲调的节奏。比喻双方意见很快取得一致。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成语造句:两个人一个要买,一个要卖,一拍即合,很快成交。
成语使用: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少纵即逝
中文发音:shǎozòngjíshì。
成语解释: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成语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成语造句:夫急流汹涌,少纵即逝,此岂能深思长计时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以上就是雅芙小编为您整理有即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