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3日 已帮助: 856 人 来源:赣州戴氏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肉的成语推荐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秉驻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心惊肉跳
中文发音:xīnjīngròutiào。
成语解释: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成语造句: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成语辨析:~和“心有余悸”;都有“心里恐惧”的意思。但~泛指十分恐惧或预感灾祸临头的恐惧心情;“心有余悸”专指事后还感到恐惧。
锦衣肉食
中文发音:jǐnyīròushí。
成语解释:见“锦衣玉食”。
成语出处:明-李东阳《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锦衣肉食非吾乐,藁操冰心岂自坚。”
成语造句:柯灵《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他在锦衣肉食中长大,经历过声色犬马的生涯。”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指奢华的生活
骨颤肉惊
中文发音:gǔchànròujīng。
成语解释:颤:发抖。形容惊恐万状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
成语使用:作谓语、状语;指惊恐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至亲骨肉
中文发音:zhìqīngǔròu。
成语解释:至亲:关系最近的亲戚;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最亲近的亲属。一般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除是至亲骨肉,终日在面前的,用意体察,才看得出来。”
成语造句:他吝啬得连至亲骨肉都不多给一个钱,何况是外人。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割肉饲虎
中文发音:gēròusìhǔ。
成语解释:饲: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成语造句: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9章:“尽管段采取了‘割肉饲虎’的政策,但是军阀们的野心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枯骨生肉
中文发音:kūgǔshēngròu。
成语解释:犹言起死回生。
成语出处:《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髀肉复生
中文发音:bìròufùshēng。
成语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
成语造句: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泪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虚度时光
肉袒牵羊
中文发音:ròutǎnqiānyáng。
成语解释: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成语造句:行至逵路,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楚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三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投降
肉眼凡夫
中文发音:ròuyǎnfánfū。
成语解释: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
成语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成语造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40卷:“勃乃三尺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渎尊神,请勿见罪!”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凡夫俗子
骨软肉酥
中文发音:gǔruǎnròusū。
成语解释:见“骨软筋酥”。
成语出处:《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个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软肉酥。”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害怕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秉驻小编为您整理肉的成语推荐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