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年8月9日 已帮助: 1142 人 来源:济南学大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有关耳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瘟疑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窃钟掩耳
中文发音:qièzhōngyǎněr。
成语解释: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成语造句:《通志-总序》:“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倾耳细听
中文发音:qīngěrxìtīng。
成语解释:侧耳留意而听
成语造句: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相关成语推荐:
倾耳注目
鼎铛有耳
中文发音:dǐngchēngyǒuěr。
成语解释: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用于反问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耳热眼花
中文发音:ěrrèyǎnhuā。
成语解释: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成语出处:南朝梁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成语使用: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附耳低语
中文发音:fùěrdīyǔ。
成语解释: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成语出处: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垂耳下首
中文发音:chuíěrxiàshǒu。
成语解释: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
成语出处: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成语造句:我看不惯他那垂耳下首的样子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驯服
逆耳良言
中文发音:nìěrliángyán。
成语解释: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成语造句:〖示例〗你不妨耐心地听一听逆耳良言,也许这对于你是有好处的。
成语使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说等
附耳密谈
中文发音:fùěrmìtán。
成语解释: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成语出处: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成语使用:作谓语、宾语;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如风过耳
中文发音:rúfēngguòěr。
成语解释: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成语造句:凤孙听了这些话,倒也如风过耳,毫不在意。(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不关心
挠腮撧耳
中文发音:náosāijuēěr。
成语解释: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
成语使用:作宾语、状语;指慌乱焦急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以上就是瘟疑小编为您整理有关耳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