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5月5日 已帮助: 761 人 来源:郑州精锐教育
摘要: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语文成语学习是必修内容,在关于方的成语这篇文章中51培训网华晖详细整理了成语信息,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方趾圆颅
中文发音:fāngzhǐyuánlú。
成语解释:趾:脚;颅:头。方趾圆头;原指人的脚和头;代指人类。
成语出处:《南史陈纪上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圆颅,万不遗一。”
成语造句:六七千万年前,地球出现了生物,然后出现了方趾圆颅的人类。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类
方圆可施
中文发音:fāngyuánkěshī。
成语解释:施:施行,实施。方圆都能适应。比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南齐书-沈宪传》:“补乌程令,甚著政绩。太守褚渊叹之,曰:‘此人方圆可施。’”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才能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方正不苟
中文发音:fāngzhèngbùgǒu。
成语解释: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成语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品行正直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有勇知方
中文发音:yǒuyǒngzhīfāng。
成语解释:有勇气且知道义。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成语造句:圣天子以大将嘱我,统尔三军,凡三军之士,各宜有勇知方,不负上意。★《四游记锺离将兵伐寇》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八方风雨
中文发音:bāfāngfēngyǔ。
成语解释: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四面八方的疾风骤雨。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
成语造句:茅盾《丹江行(为碧野兄六十寿作)》:“八方风雨寇氛急,祖国召呼赴战场。”
成语使用:作宾语;用于政治局势
方兴未艾
中文发音:fāngxīngwèiài。
成语解释: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完结。刚兴起还没有停止。现多用来形容事物正处于兴旺阶段或形容正在蓬勃发展。
成语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第一卷:“鸿恩锡类,方兴未艾,在位者其思有以革之。”
成语造句:正当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时,毛泽东同志在华东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济南战役胜利以后,又组织了淮海战役。(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大梦方醒
中文发音:dàmèngfāngxǐng。
成语解释: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从长期的错误、蒙蔽或迷茫中开始醒悟过来。同“大梦初醒”。
成语出处: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俄侵外蒙、英侵西藏》:“跪读之下,伏查现在时势既至如此,而活佛指示详明,譬如大梦方醒,群疑尽释,欣感无已。”
相关成语推荐:
大梦初醒
方寸之地
中文发音:fāngcùnzhīdì。
成语解释:指心。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成语造句:寻省遭罹,万重不幸。方寸之地,自不能言;求人见谅,岂复容易?(唐刘禹锡《上杜司徙启》)
成语使用:作宾语;指心
方滋未艾
中文发音:fāngzīwèiài。
成语解释:见“方兴未艾”。
成语出处:清-蒋士铨《临川梦-拒弋》:“咳,权相所为,一无忌惮至此。主少国疑之祸,方滋未艾矣!”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方寸已乱
中文发音:fāngcùnyǐluàn。
成语解释:方寸:指心。心绪纷乱。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成语造句:我的方寸已乱,断无道理可计议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以上就是华晖小编为您整理关于方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有关中小学辅导的课程请进入中小学辅导栏目查看。